提到三国,就离不开曹操,这位统一了北方的枭雄,没有做“治世之能臣”,做了“乱世之奸雄”,那是因为世不可治,只有重新建立秩序才行。曹操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出身,也就是常人所说的“阉宦之后”的身份,他的父亲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至于曹嵩究竟是曹氏子孙,还是夏侯氏过继来的,正史记载里只能说没办法查得清楚,当然曹操自己会说自己祖上是西汉开国名相曹参之后,这和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腾做中常侍时,是宦官集团里的骨干力量,深得汉桓帝信任,尽管个人做事比较收敛,但在与外戚和士大夫的斗争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嵩作为曹腾的养子,看着捐钱的办法,做到了“三公”之位的太尉,这让门阀世族们很看不起,但也说明曹嵩家资巨富,经济基础十分雄厚。在这个时期,曹氏的弟兄都在朝中或地方上做大官,尽管不能和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相提并论,但是“父子兄弟,并据州郡”的局面也不须多让。
曹操刚满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州郡推举出来入仕,并在一年之内数次得到升迁,如果没有父亲和祖父的这个背景,恐怕很难做到。当然很多人还是看不起他,因为他是阉宦之后,为此曹操不惜重金,为自己扬名于世,至于怎么扬名呢?当然是让世人所知的名士,对自己品评一番,那个时候有类似于小李飞刀中兵器谱的排名,曹操通过和这个搞排名的搞好关系,让自己得到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这个评价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慢慢地大家开始改变对曹操的看法,尤其在曹操拉近自己和袁绍的距离之后,袁绍这个大哥没少帮衬曹操这个小弟。曹操配合袁绍干了很多出格的事,比如两个人曾经抢劫他人新娘,差点被人抓住打个半死。不过曹操溜得比较快,反而是袁绍被人家生擒活捉了,但当对方知道他是汝南袁氏的时候,拿他也无可奈何。
汉灵帝组建新军西园八校尉,曹操又被征召,成为了其中地方典军校尉,这支部队的统帅是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副统帅为中军校尉袁绍,按道理袁氏和宦官的关系是不融洽的,但因为袁氏曾和宦官袁赦攀过本家,所以才能打进这支新军里去。由此可见,哪有什么反对宦官,无非是利益冲突,只要价钱合适,门阀世族和宦官就会达成妥协。汉灵帝组建“西园八校尉”的目的,就是要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而作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副统帅的袁绍,和大将军何进的关系莫逆,还纠结曹操等人一起,商讨将十常侍赶尽杀绝的办法,目的当然是夺取权力。对于宦官,袁绍和何进的态度是赶尽杀绝,而曹操的主张是只要去其首恶即可。这是因为何进和袁绍如果要彻底把宦官铲除,就必须借助董卓这样的外力,曹操清楚作为地方军阀的董卓可不是那么好控制的,搞不好就是养虎为患。
曹操之所以提出不用对宦官赶尽杀绝,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的出身,他的祖父曹腾曾经是中常侍,曹操无法摆脱自身出身的局限性,对于宦官集团,尽管曹操看到了他的腐朽没落,但让曹操对他们彻底赶尽杀绝,从内心的角度上讲,他还做不到。第二个原因,宦官势力盘根错节,以何进的实力,你让他去收拾几个首恶绰绰有余,但是要把宦官势力赶尽杀绝,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关于这点曹操是看得很清楚的,但袁绍和何进看不到,在袁绍的蛊惑下,何进十分自大,认为除掉宦官是不过是弹指间的事情。而袁绍倒不是认为宦官毫无还手之力,只是认为外戚和宦官如果火并,自己正好从中渔利,可他没有料到,董卓作为西北地区的割据军阀,根本不按照常理出牌。
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而十常侍也被以袁绍为代表的门阀世族诛灭,但袁绍没有高兴得太久,董卓进京了。董卓可不是孤身前来,他带了十几万人马,在西北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看到皇权的没落和门阀世族的无能,董卓认为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了,他废少帝立陈留王,自封太师震慑朝野。董卓残暴不仁,天下人都反对他的有一次他带领部队出去,正好赶上集市,董卓一声令下,顿时人头翻落,所有男人都被杀死,女人都做了俘虏,对外则声称是讨伐土匪所得。看到董卓的这些表现,曹操是断然不会和他合作的,因此曹操回到了家乡,开始组织人马,谋划讨伐董卓的行动。
袁绍作为门阀世族代表,被推举出来对抗董卓,很快就组织了十八路诸侯,但是这些关东军和董卓的西北军相比,战斗力低下,且他们各自各怀鬼胎,因此到了虎牢关就举步不前了。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跑到了长安,一把火把洛阳几乎烧成了一片瓦砾。曹操的部队去追击,结果被打得大败,曹操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这个时候的曹操意识到:这些所谓的“正义之师”,不过都是些“假道学”!这个乱世既然已经不可挽救,那还不如打破它,重建一个新世界来得痛快!曹操此时身边已经有夏侯惇、曹洪等人,又得到了颍川荀彧的鼎力支持,戏志才、郭嘉等一大批人才开始汇聚在曹操身边。
尽管曹操从出身上看,经常被门阀世族所不齿,说他是乞丐豢养,但不得不说从小曹操就衣食无忧,仕途一帆风顺,但他不满足于和宦官或外戚同流合污,于是走上了建立新秩序的道路,那个所谓的“治世之能臣”消失了,一个“乱世之奸雄”从这一刻起诞生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