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前后。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曾经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由于有这样的条件,他有机会阅读大量图书典籍,不仅熟谙典章制度,而且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多所闻见。在那个时代,他堪称是个博学的人。据传说,孔子年轻时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等方面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谈论的,其人已经骨朽无余,所留下的不过是他们旧时的空言;做为君子,得时则用世,失时则与世俯仰,深藏不露,像你这样盛气骄滥,自以为是,是没有好处的。后来孔子向弟子们盛赞老子,比之为游于云雾中的龙,若隐若现,高深莫测。

老子晚年时,看到周王室衰微,于是弃官出走,去过隐居的生活。途经函谷关时,镇关将军尹喜强留老子,老子欣然应允。

道家文化的始祖老子(道家创始人老子)(1)

老子

老子挥笔疾书,写就上下两篇共5000余字的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道德经》或《老子》。该书文字简炼,内容含量很大,涉猎对宇宙、社会、人事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老子认为,“道”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之源。当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解释不了,就错误地以为天是有意志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神在显灵,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决定的,天神是万物的主宰。老子通过对宇宙大自然的精心观察,认为天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并不能左右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那么,什么是“道”呢?为了突出“道”的这种特殊地位与功用,他极力把它描述得玄远幽微,深不可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形无象,恍惚难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而它却生天地,统御万物,亘古而长存。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是以地为根据,地是以夭为根据,天是以道为根据,道是以自然为根据。书中进一步强调指出,世界万物的生长、发展、变化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说明了古代人们思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开始摆脱只能对个别的局部事物的认识局限,进而上升到对世界的一般的普遍的整体性的全面认识。书中对“道”的描述不仅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且明显带有唯心主义倾向。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的观点,阐述了事物的存在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由互相对立而生,由互相对立而成,而倾倚,而产生和谐,而产生顺序。如果一方不存在,那么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是福的前提,福包含着祸的因素,两者可以转化,即祸能变成福,福也能变成祸。他发现了事物的矛盾性,也认识到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观上,他反对社会进步。他看到了统治阶级利用物质文化的进步来满足自已奢侈的欲望所带来的恶果。他既憎恶贵族阶级奢侈靡烂的生活,又同情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认为理想的社会境界是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主张复返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在他眼中,一切文化进步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反而使国家多灾多难,人心不古。

无论怎样,老子的思想毕竟是我国古代最早诞生的有较为完整体系的哲学,其思辨深度和广度也是罕见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影响是深入和多方面的。《道德经》一书后来曾被道教哲学和魏晋玄学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料,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老子本人也被做为一个古代的智者和哲人,在历史上受到尊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