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1)

【鸥鸟讲故事】

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奇哉名相,怪哉史事‖老家许昌

文‖鸥鸟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被手下的将士们拥戴为皇帝之后,他害怕手下的武将们向自己学习,就采纳了宰相赵普的计策,导演了一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们的兵权。

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赵匡胤和他以后的历代宋朝皇帝们都采取了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把文臣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而对于武将们,则非常轻视。这样,就造成了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宰相们的杰出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想看看鸥鸟上回讲了啥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都是偷窥惹的祸:无聊的好奇心害死人

北宋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时代,对于他们的丰功伟业,各类正史都有记载,本文就不再赘述。笔者将要告诉您的,是几位名相的趣闻轶事,今天先讲三位。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2)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此人是个私塾的教书先儿出身,没读过很多书,但就是这样的人才,和赵匡胤帐下的那些赳赳武夫们相比,也已经算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了。并且那时的主要任务是东征西杀、行军打仗,作为赵匡胤的总参谋长,只要会出谋划策就行了,用不着精通古文典籍、吟诗作赋、琴棋书画等。

无疑,作为一个军师,赵普是相当称职的,他积极帮着赵匡胤谋划,发挥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作用。于是,在北宋建立后,赵普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国宰相。

但赵普毕竟肚里的学问不多,据说他还是在赵匡胤的羞辱逼迫下才通读了一部《论语》。于是,在“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封建社会,赵普的这个宰相当得就有些吃力了。

话说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有一天,赵匡胤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3)

赵普也跟着拍马屁,还列举了几年来的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赵匡胤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非常生气,他心想赵普这家伙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学习,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万分可恶。赵匡胤一句话也不说,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知道皇帝肯定不会轻饶自己,以为要挨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浓墨,不由分说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胡涂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赵匡胤一边涂抹,还一边大骂:“你身为宰相,却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4)

皇帝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没过多久,赵普就被罢去相位,赶到地方上担任节度使去了。等到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后,就又把赵普给召回来,重新拜为宰相。

赵光义也知道赵普学历不高,读书不多,就故意问他:“有人说你除了读过一部《论语》,别的什么都不会,是不是啊?”

赵普知道新皇帝这是要谐谑自己,想了想就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诚如陛下所言,臣平生就是只读过一部《论语》,但臣用了半部《论语》就辅助太祖平定了天下;现在臣还有半部《论语》,希望能辅助陛下实现太平!”

赵普当宰相时,在大厅屏风的后面放置了两口大瓮,凡是有人送来告密和打报告之类的利害文字,赵普连看都不看就随手扔进大瓮里,等大瓮里的文字积满之后,就拉到通衢大道上一把火焚烧。

赵普这个人很贪财,在他的传记里关于他贪财的记载有很多。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撒谎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产品。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5)

赵匡胤当然清楚那是吴越王钱俶给赵普送的重礼,却假装不知道,说:“那味道一定不错。”便命人打开瓶子。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

赵普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

赵匡胤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

赵匡胤能容忍臣下贪财受贿,和历史上许多帝王的心思差不多,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臣贪财虽然很可恶,但并不可怕;大臣若是不贪财而贪起了他们的皇帝宝座,那就可怕了。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6)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王旦

王旦的父亲叫王祜,在宋太祖时期就有传言要当宰相,可后来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赵匡胤,不但宰相没当上,反而被贬了官,撵到华州安置。好多人都为王祜鸣不平,王祜却笑着说:“没关系,我虽然没当成宰相,我儿子二郎一定能当上!”二郎就是王旦。

宋真宗赵恒时期,王旦果然担任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但他却时常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赵恒对王旦十分器重,因此长期让他担任宰相,国家大小事情都特别放心地交付给他办。

当时朝廷还有另外一位著名的大臣——寇准。寇准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两人是同年的进士,但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就有点不大服气,老觉得自己有点屈才。所以他在见到皇帝的时候,老是说王旦的坏话。而王旦却认为寇准忠心耿耿、才能卓越,足堪担当重任。因此,每次在皇帝面前,王旦都专门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并多次推荐他接替自己担任宰相。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7)

宋真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在和王旦两人私下交谈的时候,就问道:“你经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而寇准却多次攻击你的缺点,难道你就不生他的气吗?”

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职位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独能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的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宋真宗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由于王旦的鼎力推荐,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任命寇准为宰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实在少见。据说,平常在家里,家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脾气。有一次家人想要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涵养好,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东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吃饭,不喝汤,也不讲一句话。旁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就说:“我偶然有点不喜欢吃肉。”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8)

家人还不甘心,就又在他饭里头给弄了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连饭也不喜欢吃了,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涵养和宽容大度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肚量的宰相,也有不能通融的时候。王旦不但能知人之贤,也能察人之奸。王钦若为人奸邪险伪,善于迎合皇帝,是当时臭名昭著的“五鬼”之一。但真宗赵恒受到王钦若的蒙蔽,准备任命他担任宰相,王旦义正词严地说:“根据我朝的惯例,南方人是不能当宰相的!虽说当宰相只要贤能就可以,不必要管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但关键是必须贤能啊!我身为宰相,不敢压抑阻挡人才,可这是大家的公论啊!”

宋真宗没有办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王旦死后,王钦若还是被赵恒任命为宰相,小人一旦得志,其奸邪害政立刻显露出来。王钦若对人说:“因为王旦这个庸碌的老家伙,害得我晚了十年做宰相啊!”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9)

但王旦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坚持原则的。比如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在王钦若等人的撺掇下,想到泰山去封禅。宰相王旦坚决反对,因为他觉得赵恒的功绩远没有达到封禅的程度。

赵恒也不依势压人,而是攻心为上。于是一天就请王旦喝酒,皇家的酒都是御酒,当然是好酒,王旦喝得既高兴又恋恋不舍,说道:“陛下您的酒太好喝了!”

赵恒就等王旦这句话呢,马上接茬说道:“这酒好极了,我送你一坛子酒带回家,和你的老婆孩子一起喝吧!”

王旦受宠若惊,连忙谢主隆恩。没想到回去后打开一看,一坛子全部是大个儿的珍珠。王旦也是一个政治老手,很懂得这些权术,心里顿时明白了,这是皇帝为了不让自己反对封禅而给自己行的贿啊!第二天上朝时,他果然就一言不发了。

忧乐天下的范仲淹

宋朝建立后,由于武将被剥夺了领兵的资格,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臣出身的统兵将帅,他们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屡建功勋。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范仲淹在两岁时就死了父亲,家里极端贫穷,连稀饭都吃不饱。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划粥断齑”的故事就是范仲淹苦学时留下来的。

范仲淹考中进士后,就开始当官。他初任广德军司理,负责诉讼,天天抱着案卷和知州争论是非。知州大怒,对他大声呵斥,他也毫不让步。回到房间后,就将与知州争论的话都写在屏风上。后来他离任时,屏风上已经写得没有地方下笔了。他穷得只有一匹马,将马卖掉后,才徒步回到了家乡。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10)

范仲淹守邠州时,一日闲暇时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还没有举酒杯,见数人穿着丧服在筹办丧事。

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出丧在近郊,却无力置办入殓衣物、棺木。范仲淹默不作声,当即撤了宴席,救济他们,为死者购置安葬之物。在座的客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镇守边关,任延州、泾州、庆州、郑州四郡的元帅,威德远闻,中外皆服。那些归顺的蕃部都称他为“龙图老子”,连西夏国主李元昊也这样称呼他。并到处传诵着这样一句话:“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一时西夏臣服,边境安定。

公元1043年,也就是宋仁宗庆历三年,因抗击西夏侵略而名重一时的范仲淹和富弼、韩琦等名臣同时被任命为宰相,执掌朝纲。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建议从十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11)

由于庆历新政或多或少触犯了官僚、权贵们的一些既得利益,马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反对派制造了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阴谋废掉宋仁宗这一类耸人听闻的谣言,进行恶意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就被迫离开朝廷,“新政”的各项法令也相继取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都被贬出朝廷,担任地方官。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庆历六年,范仲淹接受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为传颂、家喻户晓。

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爱屋及乌,直觉上都会认为那个滕子京也肯定是个好官,因为政治失意才遭到贬谪。其实历史的真相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12)

这个滕子京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滕子京知泾州时,“用公使钱无度,为台谏所言,朝廷遣使者鞫之”。

结果由于范仲淹的包庇和通风报信,滕子京知道上面来人了,“悉焚公使历”,便把这笔款项的支出账目全部烧掉。“使者至,不能案”。加上他跟范仲淹为同年进士,范当时还在中央,能说上话,“力救之”,滕子京便拍拍屁股易地做官去了。这就是范仲淹笔下所谓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事。

所以说,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虽然写得气象万千、荡气回肠,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是抒发了自己的胸臆,美化了一个贪官。文学和历史有时真的是两码事儿。

北宋一代奇相解说(意想不到的北宋往事)(13)

【作者简介】鸥鸟,本名彭春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协副主席,许昌市魏都区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