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浙江高考语文基础模拟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浙江高考语文基础模拟题(2022年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浙江高考语文基础模拟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明的博士论文并没有剽(piāo)窃,这一点毋庸质疑。其立论宏阔,从多个角度对核心话题的思想精髓、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延伸性阐述,语言也无可挑剔(tī)。

B.那群人,个个高挑(tiāo)的身材,坚实的脊背,在阳光下立正,稍(shào)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虎贲之士。在烽火硝烟中,他们用血与火演译了一个又一个悲壮的传奇故事。

C.不少人钟爱诗词歌赋,或许浅尝辄止,似乎还不上档(dǎng)次,但仍笃(dǔ)爱。一首“当时已惘然”的《锦瑟》,究竟表何情达何意,往往聚讼不已,却还是喜爱有加。

D.这里没有华屋,只在小小的一隅,放着并不起眼的翘(qiāo)翘板,却并无来玩的孩童,只有几位精神矍铄、面容清癯(qú)的老者,煮一壶经年老茶,亦或小酌一杯清冽淡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赫赫有名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小说一出,洛阳纸贵,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甲】“我不只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乙】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丙】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它的时代价值更加彰显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赫赫有名 B.好评如潮 C.洛阳纸贵 D.几乎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甲 B. 乙 C. 丙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5.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4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6.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起伏的情节、奇特而瑰丽的想象……都可能引发你对一部书的阅读兴趣。请结合你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兴趣并促使你阅读这部书。(100字左右)(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其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是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9.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白 轮 船

[前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像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过了一浪又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一齐跑上来看。他对当水手的爸爸说:“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

爸爸撒下鱼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他要告诉爸爸莫蒙爷爷是最好的爷爷,奥罗兹库尔姨父常常骂他老人家,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爷爷。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后来就来了这个奶奶,有时很凶,一发起脾气,简直要吃人。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脖子深。河那边的森林叫风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响,呜呜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们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尔带着羊群和马群在大草甸子上过夜,我跟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学打仗,玩得非常带劲儿,简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一定会走出房去,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然后我就蹂着雪,淌过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树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树木很冷清,没有人跟它们说话。光秃秃的树木冻得瑟瑟发抖,没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树的树身子,叫树别这样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发绿的树就是吓死了。

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一切。他往往要讲很长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冬天很长很长,要是没有爷爷讲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轮船渐渐远了,轮船的烟囱在望远镜里已经看不清了。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因为,如果再往下,轮船就要渐渐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带他吗?……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湖面正闪着耀眼的光芒。

(节选白《白轮船》,有删改)

10. 请简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点。(4分)

11. 试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2. 小说标题“白轮船”耐人寻味,请探究其内涵及其妙处。(6分)

1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三种加以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范文正公祠堂记

清·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14.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 处:相处

B. 言者以危言中公 危:正直

C. 则能课实效 课:考核

D. 又尝出典乡郡 典:掌管

15.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则移其民于河东

B. 观其之南都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 凡他人之所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其忠武之流亚与 其皆出于此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

B. 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

C. 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但都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

D. 范文正公历变不屈,矢志不渝,忠义之名妇需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作者为其旧祠修葺而作的这篇碑记,是为了彰显范文正公不朽的节操。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而 圣 祖 仁 皇 帝 命 从 视 庙 廷 位 列 欧 阳 子 之 右 凡 以 见 功 业 之 所 从 出 也 隐 居 求 志 斯 能 行 义 达 道 士 之 身 处 草 茅 雨 以 天 下 国 家 为 量 者 尚 以 文 正 公 为 师 法 哉。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2) 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8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作者送朋友入蜀的季节是 ;词中用“如椽笔”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 。(2分)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分析。(6分)

(三)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6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2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 还有成语“    ”也源出于此。(1分)

2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5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6分)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

(2)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靑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常常听到“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这样的忠告,但还是有许多人“跟自己过不去”。

对于“跟自己过不去”的心态和表现,你是怎么看的?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D A项,“毋庸质疑”应为“毋庸置疑”;B项,挑tiǎo,“演译”应为“演绎”;C项,档dàng。

2.A 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著。此处应为“久负盛名”,指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3.B “红岩热”应加引号。

4.A 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主谓搭配不当,主干为“看吃相暴露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应删除“看”。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

5.①中英联合研究表明,②中欧陶瓷贸易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各要点各1分,整体连续1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6.说出喜欢的一部书(思想健康的文学类或实用类、实用类书籍)(1分),较具体地陈述该书中的内容、人物、情节、形象等任意一个兴趣点(2分),说出些兴趣点引发自己阅读兴趣的原因(2分)。

示例:《三国演义》情节曲折紧凑,引人入胜。我在阅读赤壁之战时,便被诸葛亮为完成联吴抗曹大业,奉命使吴,舌战张昭等东吴诸谋士的精彩表现和犀利词锋深深吸引。这个情节,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我对赤壁之战的后续发展产生浓厚兴趣。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7.D A项,无中生有,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是从近代开始的,并非从王国维开始,“首先”一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B项,对应的原文“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选项为“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原文的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为“因而”成为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C项,“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应为“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

8.B A项,“正反对比”的说法错误,应是“中西对比”。C项,“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说法错误,原文中作者是以陶渊明的两句诗作为论据的,此处张冠李戴。D项,“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9.①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2分)(或答:有意境的作品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给2分。或答:有意境的作品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1分)②这些诗句描摹出一幅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图景,不仅表现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崇尚自然、顺应造化之境(或无我之境),让人心生向往与憧憬,因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大意对即可)(2分)

10.①身世坎坷。②孤单寂寞。③渴望亲情。④渴望勇敢。⑤想象力丰富,感触细腻。(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特点言之成理亦可)

11.①拟人手法,写孩子与他日常相伴的各种各样的山一一告别,突出其对见父亲的执着。②比喻,用“睡骆驼”等比喻种种形状的山,写出孩子丰富想象和纯真情感。③动作描写,通过“蹦”“钻”“游”“擦”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了孩子到伊塞克湖的过程,表现出孩子对登上白轮船、找到爸爸的渴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12.①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为题可以凸显孩子对父爱的期盼。(②白轮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展开情节。③白轮船把孩子五彩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深刻而重大的社会问题。(6分,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3.①情节安排极具匠心。以白轮船为线索,通过心理活动展开情节。叙事集中,情节紧凑。②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大段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交代了孩子的生活处境。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孩子无数次地向湖上看,用衣襟擦望远镜,变鱼时保留头、耳朵和鼻子,同石头伙伴告别等等,这些细节有力地揭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血肉丰满。④借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了群山连绵,风大雪猛,严寒少人的严酷环境,有助于表现孩子孤单寂寞的内心世界。⑤虚实结合,把孩子眼前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了孩子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⑥叙述人称变换。如全文整体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写到孩子要告诉父亲时用了第一人称,突出了孩子的激动、迫切和渴望。(6分,每点2分,特点1分,分析1分,任选三点作答即可。回答其他特点,言之有理亦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14.A 处,隐居

15.D 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到”的意思。B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的意思;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第二个“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D项,两个“其”都是副词,“大概”的意思。

16.C项,原文“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是指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而不是指他曾担任的官职上未能“尽公之大用”。

17.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 / 位列欧阳子之右 / 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 / 隐居求志 / 斯能行义达道 / 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 / 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18. (1)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窃”,私下;“综”,梳理;“计”,考量;“摧挫”,摧折)

(2)桐城张公让我写文正公祠堂碑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在石碑之上。(“行义”,依照大义;“达道”,贯彻自己的主张;“草茅”,民间;“师法”,学习榜样)

译文:

人在困窘时,一定要有安于困窘的气节和兼善天下的志向,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富贵贫贱、荣辱得失而内心郁结。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非凡的功业。即使到了他去世以后,(后人)在名山之中祭祀他,他的名声在天地之间也不会凋敞。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他奉行的原则坚定,操持的品行有根本罢了。

范文正公还是一介书生的时候,就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看他到南都(商丘),进入学校,生活起居和饮食的条件,别人不能忍受,但他打扫房间读书,秉持着“一个人处境不利就是我的罪过”的志向。所以当他出仕后,从秘阁校理一直做到参知政事,没有违背“先忧后乐”的原则。致君尧舜、治理百姓的初心,只要是别人所推崇的,远远比不上的,都是他的胸怀抱负。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趴伏在殿阁下,为郭后的废黜而争辩,获罪被贬谪;触犯吕夷简的怒火,高若讷之类的人诽谤他,又一次被贬谪;因为祸福顺逆的缘故擅自回复李元昊的书信,就又被贬斥。等到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啊。但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他就安抚和睦百姓;镇守边境,就能使西方之人(指西夏)胆寒;在枢密院任职,参与国家大政,就能督促政治的实效,裁减官员的子弟,兴办学校,来革除在长久安定之中积聚的弊病,重用有德行的士人。到现在,他的奏议和功业,辉耀史书,即使是山林之人、妇人小孩,没有不知道范文正公忠义的。这都是因为他在困顿之时树立志向,经历众多变故却不曾稍微因此而屈服的缘故啊。

从前诸葛亮淡泊宁静,在田地间定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拥有荆州和益州,建立鼎足三分后的功业,在危难之中受刘备的托付,不惶恐不疑虑,成为夏商周三代之后的王佐之才。像文正公这样的,大概也是诸葛亮这类的人吧。并且,(他)讲述辨明正统的学问,邀请胡安定先生(胡瑗)做教授,把《中庸》讲授给张横渠(张载),他对于理学,能开风气之先啊。难怪在百代以后,祭祀一天天隆重起来。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的传承。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范文正公本来就是吴人,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对吴地有功,所以祠堂在吴县天平山的南边,依靠着他的祖墓。壬子夏五月,乡人商议修葺旧祠堂,桐城张公让我写文正公祠堂碑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在石碑之上。

19.冬天 才华(文才)出众(一格1分,共2分)

20.①借用诸葛亮上《出师表》、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才华肯定与激励;②“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③“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④“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词句大意: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出行的你践行。现在已经是人到中年了,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离别了。诸葛亮写《出师表》北伐,曹魏也惊吓到了;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安抚巴蜀居民。你文才出众,正可以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你不要流泪伤心,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入蜀的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21.闻过则喜

22.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与别人。(2分)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3分)

参考译文: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23.(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3)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4)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并仰胁息 (5)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四、作文(60分)

24.根据材料需要思考:什么是“跟自己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有什么结果?

“跟自己过不去”,可以指不管自己说的做的是对还是错,都要找原因或理由。主要有三种情况:①精益求精,提升自己,有益大家;②有些属于杞人忧天,过于计较,大可不必;③有些属于不懂变通,执迷不悟,累及他人。

可以在兼顾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综合起来考虑,确定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立意参考:①与自己较劲,不断提升自我;②不必纠结过往,珍惜当下,直面未来,争取美好的生活。③既能不遗余力追逐更完美的理想,又不苛求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