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台风“白鹿”来袭,躲在家的镜学家,看了部1975年的西方老电影《巴里·林登》,又名《乱世儿女》。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

这部反映18世纪欧洲社会百态的文艺片,获得了1976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等技术类奖项,制作考究,服装道具号称忠实还原了18世纪欧洲的真实风貌,被网友评价为“油画般的电影”。

电影名不虚传,确实精彩。然而笔者发现了一个细节,如下图: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2)

那时的欧洲人留辫子??!!这一场景呈现的是英法七年战争期间(1754-1763),英国“龙虾兵”对阵瑞典军队的场面,换几个角度,请看,双方士兵都留有辫子。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3)

英军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4)

瑞典军?

还有其他场面,比如战后混进贵族圈的男主角,这张图还是有辫子。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5)

发达的秘诀~

这是什么情况?清朝的辫子不是被当时西方视为落后野蛮的象征吗?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6)

笔者查了些资料,有网友解释这是18世界西方学习清朝的产物。

竟有此等事……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7)

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我又查了查其他渠道的资料,包括西方人自己记录的相关情况,真相更令人虎躯一震:当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不仅仅体现在留辫子这件事上,可以称得上是全方位的。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1712-1786)在柏林的无忧宫里修建了一座中式亭子,如下图: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8)

不过看得出来这应该是当时德国人根据脑补修建的,我怎么看着像蒙古包呢?

再看亭子周围的雕像: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9)

欧洲脸、中国造型,果然别致。

英格兰的乔治三世(1738-1820)就严谨的多了,他在皇家植物园建了一座十层的中国宝塔,看下图: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0)

再看这副欧洲人中式造型的油画(网上找的,不知道啥来头):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1)

以上种种,可颠覆了笔者对于清朝的传统印象。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笔者坚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其中定有蹊跷。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2)

再加以了解,果其不然,18世纪的清朝,面对欧洲还存在一定的实力优势,不仅是经济,还包括文化:

当时的清朝正处于乾隆统治时期(1736-1795),国力鼎盛。乾隆统治期间,中国人口翻倍,农业经济空前繁荣,版图迅速扩张,百姓生活稳定,社会井然有序。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3)

在文化方面,清朝也领先于西方。乾隆皇帝本人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文化素养那是灰常的高,精通书法、作诗、绘画与古董收藏等等(不过诗写的不咋地咱们都知道……)。

看看下面这张西方收藏的《乾隆皇帝做学问图》(这名字是我瞎掰的……):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4)

典型的一副儒生形象有木有??!!

难怪乾隆晚年自豪的封自己为“十全老人”,人家确实有水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感兴趣的,那朝野的官员富绅、文人骚客岂敢落后?和珅、纪晓岚这两位外形与才华俱佳、软硬条件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大员备受青睐,也情有可原了。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5)

总而言之,那时的清朝,可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而欧洲,当时则处于爆发前的酝酿期。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虽然之前通过大航海时代全世界抢了一圈,赚了个盆满钵满,但社会生产力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文化方面,启蒙运动也刚刚兴起,教会势力与封建君主的双重盘剥下,欧洲人民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了,还有战乱不断,从上面的电影中可见一斑。

而这个时候,通过贸易运往欧洲的精美茶叶、丝绸、瓷器,给落后的欧洲人带去了无限遐想;加上之前马可波罗之流的描绘,东方成为了当时欧洲人心中的遍地黄金、处处载歌载舞的人间天堂。

法国启蒙运动的干将--伏尔泰多次对中国大加赞美,他说:“就算是不为中国人的种种优秀品质而痴迷的人也能认识到,他们的帝国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6)

“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这里指的优秀品质是哪些?提及17-18世纪的中国能让欧洲人学习借鉴之处时,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认为:“中国人关于人生的思考、品行、学识、涵养、高雅的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而对欧洲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茶叶了。以英国为例,能够消毒、杀菌的中国茶叶取代了酒精,成为英国人最欢迎的饮料,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甚至重新塑造了英国人的性格:从酗酒的粗鲁野蛮人,转变成了彬彬有礼的绅士。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7)

喝茶的一家人

但是,尊重只建立在实力之上。随着启蒙运动的日渐成熟、19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的经济、社会、文化呈现了几何式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清朝的康乾盛世,称得上是传统农业封建制的回光返照,加上愈加严重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毫无危机意识,整体实力江河日下,与欧洲出现了代差。西方看待东方的眼光,逐渐从仰慕变成了轻视,自然再也没人会留辫子…….

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堪一击的清王朝,彻底粉碎了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仅存的一丝神秘;其后,清王朝就成了西方列强眼里的肥肉,只剩下了鄙视与蹂躏、掠夺,中国近代的百年浩劫,由此开始。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欧洲人曾经留在后脑勺上的辫子,再次告诉我们这一真理:尊严源自实力。

笔者相信,假以时日,西方人会再次对中国顶礼膜拜。

外国人看清朝时期的辫子(18世纪欧洲人也留辫子)(19)

镜学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