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爽,九九话重阳。本周三(10月17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将到来。插茱萸、插五色旗、簪菊花;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这些重阳节的习俗,你知道吗?

重阳糕加枣加栗成南京特色

重阳节有没有吃菊花糕的习俗(又是一年重阳插五色旗)(1)

南京一些糕团店的重阳糕,用彩纸剪成三角形,用竹签固定在糕上。紫金山记者 翟羽摄

每逢重阳节,市民都要买重阳糕,吃了重阳糕才算过了一个有南京味儿的重阳节。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自宋代起,便有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记载,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南京一些糕团店的重阳糕,依然会用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糕上。

秦虹小区制作纯正金陵重阳糕的赵大爷回忆说,“100多年前,我爷爷辈时就在做重阳糕了”,70多岁的赵大爷家里,就传下来了一整套做重阳糕的“家伙”:做糕的模子,掺糯米粉的畚箕,盖重阳糕的软木印子。“这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用了100多年了,现在仍可以一连盖上几十个。”赵大爷说,曾有人把模子借去照着刻,但就是盖不上。还有人想花800块买他的模子,没舍得卖。

在赵大爷制作的重阳糕上,记者看到,上面都盖着“庆贺重阳”四个繁体字,糕点正中间插着一只彩色三角“令”字旗。在赵大爷家里,这样的旗子有不少箱。他说,这些是以前在中华门一个专门刻旗子的人卖给他的,前两年刻旗的人已经去世了,南京已经没有刻旗子的人,要找人刻,就得去安徽找。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为追求口感,现在还要加枣子、栗子为馅料,是南京重阳糕的一大特色。

南京登高民俗可追溯到南朝永明年间

重阳节有没有吃菊花糕的习俗(又是一年重阳插五色旗)(2)

重阳节当天,阅江楼景区免费,在阅江楼最顶层,登高望远,长江大桥展露新颜。紫金山编辑 王小茜摄

在南京,重阳登高的民俗可以追溯到南朝永明年间。据记载,齐武帝就经常带着群臣,在重阳节这天到东郊孙陵岗登九日台。以后历朝历代,重阳节南京人必定登高,雨花台、北极阁、幕府山,是重阳节登高绝佳去处,这些山普遍不高,活动强度不大。

民国学者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这样记载:重阳节,南京人到北极阁登高,“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登高时吃糕,寓意“步步高升”。

现在,登高也是重阳节中大家最喜欢的项目。对于南京人来说,除了幕府山、北极阁外,栖霞山、清凉山、狮子山、中华门城堡等都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赏菊饮菊花酒别有一番情趣

重阳节有没有吃菊花糕的习俗(又是一年重阳插五色旗)(3)

每年秋季的菊花展,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赏花。新华社发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文学家苏轼写下了“菊花开处乃重阳”的佳句,民间也有“无菊不成节”的说法。菊花盛开在农历九月,成了农历九月和重阳节的象征。大型菊花展也多在这个季节举办,玄武湖公园、中山植物园等地都可以赏到颜色和形态各异的菊花。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杨英表示,九是最大的阳数,与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九九重阳节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意思。重阳节赏菊花也因菊花有长久的含义,所以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观赏植物。

除了观赏之外,古时重阳节人们还要簪菊花。簪菊花和重阳节插茱萸一样,都是为了辟邪。“古时人们的饰物较少,常以鲜花作为女性的点缀之物。古人从菊花的药用功能联想到菊花的辟邪功能,所以重阳节时会在头上簪一朵菊花。”杨英说道。不过,佩戴菊花不仅为了辟邪,还因菊花又名“延寿客”。

亲友们在这个时节,三五成群同赏菊花、共饮美酒,别有一番情趣。

南京人独特的规矩:老板请客吃晚餐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从明清一直到民国,南京人的重阳节还有个独特的规矩,那就是重阳节晚上,老板要请店里伙计吃饭。

“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可见“福利”不错,有酒有螃蟹有板鸭。当时,还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职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鸡夜作忙。”

过去重阳节为什么老板要请伙计吃饭呢?“一是为了感谢员工的勤劳,二是告诉员工,从重阳节开始就要忙了,要忙到来年清明,请吃饭,等于是做个鼓劲动员!”民俗专家告诉记者。

因此,老南京谚云:“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

重阳节放风筝寓意放晦气

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这里说的纸鸢就是现在的风筝。根据史料记载和诗文中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大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放风筝集中在重阳节。

“南京地区也有人会在重阳节放风筝,一个是因为地区的文化融合,另一个原因是南京地区春秋两季的气候适合放风筝。”杨英向记者说道,“在重阳节放风筝还有祈福放晦气的含义,风筝飞得越远说明晦气也随之远离,这可能源于《红楼梦》中众佳丽放飞风筝,讨个口彩说是放了晦气。”

南京白局成重阳新式民俗

其实,重阳节的民俗也是与时俱进的,簪菊花的民俗正在消失,而看白局表演成了节日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随着时代的转变,重阳这天唱白局逐渐成了新民俗。

“民俗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当地的文化风情、生活习惯而有所改变。”杨英表示。

来源:江南时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