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对“静坐”养生说道:“究极仙经密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认为,唯有坚持“静坐”,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顽强意志。本文主要同大家分享王阳明“静坐”养生之道的独特创新之见,并分享郭沫若根据王阳明“静坐”养生之道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静坐之法。(附于文后)下文将先从王阳明的“静坐”养生之道展开。
一、“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启发得来的,他实践了王阳明的“静坐”养生的学问,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很推崇。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王阳明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他认为“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这种观点和《黄帝内经》“气行则血行”的观点相印证。可见,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哲学理念就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二、“静坐”之静是相对之静,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的运行符合朴素辩证法的观念,他认为“静以居动”、“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他提出了“方静旋动”的状态。《思问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可见王阳明已然明白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这种“方静旋机”的气行机理,让我们认识到“静坐并非枯坐”。
三、“静坐”即修心、调气,并发“善念”、“诚意”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在讲到“正心诚意”时强调“诚意”必先“格物致知”,即要求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要为善去恶,明其道心。所以“心正”才能“行正”。在《传习录》中进一步讲到:我今说知行合一,就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掉,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就是“炼心”的功夫。王阳明论“静坐”中强调“诚意”发“善念”是其修行之根本。
四、“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很用功,《年谱》中说:“究极仙经密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他还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能使心清净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私欲的产生,从而顿悟明心见性。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王阳明的用生命时间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即“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以上四点,可以总结为王阳明“静坐”的内功心法。
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根据对王阳明著作的解读,尤其对“静坐”之内功心法的体悟,自创了一套具体的“静坐”套路或者招式,按其在《王阳明礼赞》中的记载,郭先生曾经犯上极度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而这一病症给他带来的痛苦不可言喻。最终,郭先生通过“静坐”的方式,使病症得以康复。按其原文所述”不及两个礼拜功夫,我的睡眠时间延长了,梦也减少了,心悸也渐渐平复……而在我的精神上更使得我彻悟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以下是郭沫若先生分享的"静坐"修行的具体方法和心得体会:
1、“静坐”之姿势:
宜取端坐之势,头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膝脚位分离。
2、“静坐”之呼吸:
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于不经意之间。静坐特别讲究运气用力,一般说,其自然不用动,力点宜集注在脐下,脑子应无念无想。
3、“静坐”的时间:
清晨和临睡前较好,但不管什么时候,一次须要坐30分钟,地点较安静便可。
郭老非常推崇静坐的修养方式,他还认为“气功”起源于儒家之“坐忘”。
此文便将此套修行之法分享予诸君,但求对您有些许益处。
《思品时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思品时间》,您的每次阅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