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首先。弟:通“悌”,指敬爱兄长。
意思是说:为人处世首先要懂得孝悌人伦,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技能,认知数理,理解经义……
《三字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不厌其烦地让我们明白,一个孩子接受教育,学习,是有次序和内容的。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的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才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是做人的根本;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
孔子办学育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最后才是文学。
把德育放在首位,目的是先要“修正其心”。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方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即社稷之栋、国家之梁;反之,若无德,那么具有的才能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正因为此,《三字经》开篇到现在,着重强调教育孩子的“次序”: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而当下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次序颠倒,很多时候,更多注重的对孩子“知识”的教育学习,而忽视了“品行、品德”的教育,
钱文忠教授说过:“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当中,“孝”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中国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时代是会变迁的,而知识总归有过时的一天。就比如数学,小时候我们还学习珠算,到了初中就有了计算器,到高中有了电脑计算机,而现在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计算机了。再比如写字,小时候我们用石板练习写字,毛笔,然后用铅笔,油笔,钢笔,中性笔,但现在的电脑敲字等等。
这就说明,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具体的知识内容,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白话文等等,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首先注重的、更为重视的是永恒的内容。哪些是永恒的内容呢?“孝”和“弟”就是永恒的,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迁的,也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因为“孝”和“弟”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之前我们也说过孔子在《论语 学而第一》中就讲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行”说的就是“孝、弟”,只有做好“孝、弟”,之后如果尚有余力,方可用来学习文化技能。如果一个人连“孝、弟”都做不好,那么学习什么也没啥好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先德后艺”。
“知某数,识某文”,即认知数理,理解经义。在这里,“数”与“文”泛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古人的学习一方面是前人留下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就是行万里路,当然这只能等到长大之后了。
所以,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学习主要是四书五经,其次是学习六艺。四书五经我们都知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而六艺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1)礼,指的是礼法,在中国古代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六艺中的礼并不仅仅是礼仪、礼节那么简单,在“礼”中蕴含了国家政治,征战外交,生老病死,各种情感以及无数的生活细节。
孔子在《论语 雍也第六》中说得很明确,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法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会离经叛道了啊!”。
由此可见,就是这些无所不在的“礼”,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性格,一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
(2)乐,即音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中国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除了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之外,它还承担着更加复杂的责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音乐成了调和感情的重要纽带,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论语 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孔子论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舞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可容忍的呢?”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音乐都有着严格的使用等级,所以又称为“礼乐”。
(3)射:即射箭技术。古代君子,并非想象中的文弱书生。为了应付治理国家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文武双全是对他们最起码的要求。六艺中的射箭,便是古代君子重要的“敲门砖”之一。擅长射箭的人,不仅可以在职业生涯中更加顺利,而且有可能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大英雄。
(4)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在中国春秋先秦时代,是一个离不开马车,或者说是战车的时代。驾车的技巧因此就成了君子们的必修课。
六艺中的御,便是教授给君子们从日常行驶到特技表演等诸多驾驶技巧。那时候,一个驾车经验老到的驭手,可以在很多场合派上大用场,小到上司的日常出行,大到国家的外交与战争。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盛程度,是由战车的多少来衡量的。比如《论语》中就出现过多次:
1、《论语 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论语 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论语 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礼记·大学》中也有这样记载:“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在当时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诸侯的兵力强弱,更与国家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以及兵赋税收等密切相关。所以前引《论语·公冶长》称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即指子路有管理国家兵赋军事之事的才能。
当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兵器的广泛应用和弓弩的改进,步兵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传统的车战渐渐被步骑战取代,步兵和骑兵成为战斗主力。因此,也就渐渐不再以“车乘”数量,而改以士兵数量来衡量国家兵力了。于是又有了“百万之师”等习称。但“千乘之国”、“百乘之家”等,仍作为成语常常出现在各种典籍中。
(5)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艺中的书,也就是识字无可争议地成为基础课中的基础课。要求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6)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但它却蕴含着十分深沉的学问。在中国古代,数学和阴阳风水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土地丈量、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或者用来计算天体,推演历法等等。
六艺虽然是六种技艺,但又分为大艺和小艺,礼、乐、射、御为大艺,可视个人爱好和天赋选学;而书、数为小艺,是必学的基础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