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初设于秦朝,是秦朝“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但秦二世而亡,“乐府”这一机构也随着消失,未能在汉初保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乐府民歌是属于汉代的文学成就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乐府民歌是属于汉代的文学成就吗(乐府民歌中的乐府)

乐府民歌是属于汉代的文学成就吗

“乐府”,初设于秦朝,是秦朝“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但秦二世而亡,“乐府”这一机构也随着消失,未能在汉初保留下来。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班固《两都赋序》

汉初经过高祖、文帝、景帝等几代统治者,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到武帝时已过六十多年,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有所好转,安居乐业,这给“乐府”的设置准备了物质条件。加上此时西域交通有所发展,西北带有异域风情的民族音乐传入汉朝,这引起了汉朝统治者的兴趣,对于早就听腻了汉族祖先传下来的专供宗庙祭祀的“雅乐”的西汉统治者,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搜集整理这些乐曲,点缀升平和供统治者娱乐便顺理成章。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定郊祭礼乐时,决定设置一个制音度曲的官署,名为“乐府”,负责搜采民间歌谣和封建文人的诗篇并配以乐曲,以备统治者祭祀宗庙及朝会宴饮等场合演奏之用。根据历史记载,“乐府”这个专职机构在采用一些文人的作品之外,也广泛收集各地民歌。

汉代“乐府”的具体活动

▲行走在山间的蜜蜂“汉代采诗官”

“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班固《汉书·食货志》

根据《汉书》、《日知录》等史料和现存的乐府民歌中关于汉武帝设置乐府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可得知“乐府”的具体活动如下:

一、“乐府”采诗目的:除了点缀升平和供统治者娱乐外,主要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为封建统治者知晓民情和行政决策提供参考。

二、“乐府”采诗对象:一类是民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谣讴歌曲,反映了当时人民广泛的生活现实,是“乐府”诗中的民主性精华。一类是当时一些阿谀奉承的封建文人所作的颂诗赞歌,它们和《诗经》中雅、颂部分一脉相承,纯属枯燥无聊的宫廷文学。

▲汉代乐府歌舞俑

三、“乐府”采诗地域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采诗地域十分广阔。

四、“乐府”采诗时间:每年初春月份,采诗的官吏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

▲汉代乐府“鼓员”俑

五、“乐府”机构规模:机构庞大,人员众多,最盛时达到八百余人,其中包括来自民间的“鼓员”(奏乐器的艺人)、“讴员”(歌唱艺人)和制造乐器的工匠等。

▲协律都尉李延年

六、“乐府”机构领导称呼:一把手称协律都尉,主持乐府日常工作,汉武帝时由刘彻的嬖臣李延年担任。李延年是个通晓音律的人,各地采来的乐调和歌谣大概都经过他或乐府机构里面其他专门人才的的加工润色,以后采集的歌谣加工情形也大概如此。

汉代“乐府”搜集民歌分类

▲汉代宴乐画像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

“乐府是官署之名,……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八)

后世将“乐府”这个机构所采辑的诗歌也叫“乐府”。《汉书·艺文志》著录从西汉到东汉初期所保存的各地民歌的数量共计138篇,显然这并非乐府搜录民歌的全部。但即便只是“乐府”搜录的部分民歌,也大部分亡佚了。

▲崇文书局重雕《乐府诗集》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最早见于南齐沈约所撰的《宋书·乐志》,两汉时期的民歌共计十余首。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这三类中,保存了大量的汉代乐府民歌,比《宋书》保存的汉代乐府民歌数量更多。

▲汉代乐府“鼓员”和“讴员”一起表演

两汉“乐府”搜集的民歌,除了《乐府诗集》“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这三类外,还有“郊庙歌辞”一类。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战城南》

一、“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传入的“北狄乐”,当时主要用作军乐。今存歌辞十八首,有汉武帝时的作品,也有宣帝时的作品。其中有文人所作,也有民歌。其内容比较复杂,有叙战阵的,如《战城南》;有描述民间疾苦的,如《妇病行》;有表武功的;有记祥瑞的;也有写爱情的。句法都属杂言,风格多慷慨悲壮,是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部分。

二、“相和歌辞”。大部分是汉“乐府”官吏从各地采来的民间乐曲,以楚声为主。歌辞是现存汉乐府中的主要精华部分,除少数几篇可确定为西汉的作品外,大部分是东汉的民歌。歌辞的内容非常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反映阶级压迫和斗争的,也有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这一部分诗歌最能代表汉代乐府民歌的特色。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部分)

三、“杂曲歌辞”。其中一部分是汉代乐府搜集的民歌。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看,和“相和歌辞”相近,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属于民间传唱的歌辞,经过不断加工得以流传,也是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部分。

四、“郊庙歌辞”。“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汉代“乐府”民歌形式

▲汉代彩陶杂技俑

两汉“乐府”民歌多以叙事为主,在诗歌形式尚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早期的汉代民歌句式长短不齐,没有定型;以后则从杂言向五言发展,就现存的全部两汉乐府诗歌来看,虽然三、四、六、七言参差互见,却以整齐的五言体占多数,为我国五言诗的繁荣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汉代“乐府”民歌价值

▲汉代乐府歌舞俑

汉代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些诗歌对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来自汉代民间街头巷尾的传唱歌谣,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字里行间包含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而且艺术上也是十分感人的,直接继承了《诗经》国风的基本精神和传统并有所发展,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生动而形象地看到汉代当时社会的侧影,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

2. 顾炎武 / 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 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