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中国传统诗歌,不仅讲究立意、抒怀,还讲究声律和韵律的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歌行体和格律诗的区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歌行体和格律诗的区别(乐府诗和歌行体是啥)

歌行体和格律诗的区别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中国传统诗歌,不仅讲究立意、抒怀,还讲究声律和韵律的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大的特色,也是其他国家的诗歌所不具备的。还有一处别的语言和文字所达不到的,便是古诗词中的对仗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样的句子,全世界只有中国诗歌,只有汉字才能作出。

中国传统诗歌的美无与伦比

特别是当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格律诗开始,中国古诗词的美达到了极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被全世界奉为经典。可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比较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虽然两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差不多,但从立意,语言的精炼程度,从句子的美感,从韵律、节奏无论从哪个地方相比较,《次北固山下》完胜《西风颂》。这便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这便是为何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传统诗歌站在世界诗文化的最巅峰

很多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诗歌是抱残守缺,是不与时俱进。我只想笑笑的说,你守着一座金山不要,非要去捡那些破铜烂铁当然也是你的自由,旁人无法干涉。

几千年的沉淀才造就了中国古诗词

中国古诗词从《诗经》开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巅峰,而到了宋朝宋词的崛起,又使的古诗词的巅峰多延续了几百年。

古诗词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离骚体,再到汉朝的乐府,到唐朝的格律诗,中国古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时候的古风诗和近体诗。

当然也可以按年代大致来分,按年代来区分的话,大致上可以以初唐为界。唐以前的诗多少是古风,当然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时候。也出现过一些非常合律的格律诗,但那时候还没有格律诗这个说法。

而唐特别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大部分诗人的诗作却并不是非常合律的,比较伟大诗人李白,就有很多乐府、歌行甚至是古风的诗作,而不是格律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个当时格律诗并未得到大力的推广,且刚刚成型。

但是自杜甫开始,特别是他"安史之乱"以后的作品,大多都是非常标准的格律诗。虽然格律诗成型与杜审言、宋之问等人,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影响后世诗人的无疑是杜工部了。

而无论是古风还是近体诗,也都有很细致的分类。我们经常听到的乐府诗、歌行体、绝句、排律到底是哪些是古风,哪些又是格律诗呢?

格律诗到底是什么?

格律诗,相对来说比古风要求更严,它对押韵、字数、对仗、平仄、黏连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格律诗又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绝句,绝句从字数上来看,绝句都是五言或者七言,也就是一句诗要么是五个字要么是七个字。绝句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而且必须压同一韵部的韵。而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对第一句没有明确的要求是否必须押韵。

从句数上来说,绝句只能是四句,多少都不行。而绝句是不要求诗中句子对仗的。但是对句子的平仄和黏连有比较高的要求。

平仄和黏连是什么呢?基本的平仄黏连规则,要求同句中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相替,也就是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反。在同一联中,二四六位置是的字必须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相反。但是在两联相交之处,也就是说上一联尾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字,与下一联首句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则要求相粘,也就是平仄要相同。

通常来说绝句押韵之押平声韵。这便是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绝句"的格律规则。

第二类律诗,在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黏连上与绝句的要求一样,但有两点不同,一个是律诗必须是八句,而且八句中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也就是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必须是对仗句。也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的"中间就是两副对子"。

律诗与绝句不同之处在于,多了四句,并且中间必须有两对子。

第三类排律,排律可以参考律诗,唯一不同的是,排律没有对句数的上限没有规定,甚至一首诗可以写500句都可以,但是必须是10句以上的双数。

排律的格律规则就是在律诗的基础上,增加了句数,对押韵、平仄、黏连对仗等要求一样。要注意的是,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不管多少联,每联都必须对仗。

格律诗看起来好像要求非常严,非常难学。其实不然,格律诗也是可以有很多变体和别格的,在很多时候于规则之内是可以适当灵活得。

不能仅仅用一句"格律诗以外的便是古风"来概括古体诗

而说道古风,可能很多人就会直接用一句:"格律诗以外的便是古风",来概括。这样说好像也没错,但古风也是分很多种类的。

首先,从字数上来说,古风对每句的字数没有明确的要求,可以是四言、五言、七言,也可以是六言、八言甚至是杂言。像李白著名的《将进酒》便是杂言诗。

其次,从句数上来说,也是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像绝句一样是四句,也可以是很多很多句。

对于押韵,古风也没有明确要求一韵到底,可以借韵、转韵也可以压仄声韵。

平仄和黏连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为了读起来有韵律感,很多诗人在作诗时也会注意平仄这个问题。

而在古风中,有两个体裁一直到唐还有很多人在用,并且诞生了很多千古绝唱。

一个便是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诗,对字数和句数没什么要求,当然押韵是必须的,但是押韵的方式却是非常灵活的。乐府诗有非常多的名篇,比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另一个则是歌行体:

歌行体是在乐府诗的基础上成型的一种诗体,而歌行体成型于初唐,在初唐、盛唐时期歌行体非常流行。歌行体与乐府不同之处在于,多数是七言诗,且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像《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等名篇都是如此。

鸿雁说

现在很多人,谈古诗词色变,特别是格律诗,好像是下山猛虎般可怕。仔细想来,说什么要与时俱进,不能抱残守缺,其实这些都是借口,那些说诗立意就行,根本不需要格律的,更是为自己不肯好好学习找的借口。

很多人所谓的现代诗,管他平仄、押韵、字数、语言是否精炼,反正分分行便可以说是诗了,也不用去学,但凡识得几个汉字,写几句话分分行便是诗,人人都可以是诗人。

确实中国古诗词没那么容易,需要一定的积累沉淀和学习才能作出像样的诗。但所谓的现代诗,就真的是分分行就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