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拿到体检报告或医院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后,会看到“早搏”这样的描述。
在医学上,早搏是“过早搏动”的简称,它又被称为“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
既然属于心律失常,那大家一定会问了:早搏是不是一定对健康有害?
客观来说,90%的健康人体内都可以观察到早搏现象,很多时候,早搏并不会危害健康。所以,不是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疗!
不过,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早搏确实可以影响生活质量、引起心脏功能减退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这些“严重”的早搏的确是需要治疗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应该从哪三个维度来判断早搏严不严重,哪些早搏需要治疗以及有早搏的人群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早搏严不严重?三个维度看在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早搏以后,大家最先想要弄清楚的应该是:我的早搏到底严不严重?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早搏会不会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其实大部分的早搏并不会引起很明显的症状。但是,有一部分早搏是可以引起症状的,比较典型的包括心悸、胸闷以及心脏、脉搏停搏感。
甚至在某些患者体内,早搏可以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明显的影响。
早搏会不会引起症状,会不会影响到工作与生活,这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评估的关键问题。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有一些症状并非是早搏所引起的,而是由患者的紧张情绪或焦虑所引发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缓解了紧张与焦虑,相关症状就会消失,而未必需要针对早搏本身去治疗。
第二,早搏的发作频率以及是否会诱发心动过速。
一般,在普通12导或18导心电图上发现了早搏以后,建议大家进一步做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检查看一看。
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可以记录24小时内早搏发作的总次数,一旦24小时内早搏的总次数超过了1万次,往往意味着早搏负荷较高。
此外,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还可以帮助识别早搏是否会诱发心动过速等危险状况以及早搏与症状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关联。
如果早搏的发生频率很高或者可以诱发心动过速等危险状况,那么,这往往意味着早搏的风险增加了。
第三,早搏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一般来说,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往往预后良好,而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则预后相对较差。
所谓“器质性心脏病”,主要指的是导致心脏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出现异常的心脏疾病,常见的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各类心肌病等等。
从上面这三点来看,早搏究竟严不严重,主要是看有没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会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发作频率的高低以及是否会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哪些早搏 需要治?根据早搏的来源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点;
第二,房性早搏,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其他心房部位。我们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是窦房结,也位于心房区;
第三,交界性早搏,则是起源于心房与心室交界的区域。
2021年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上刊登的《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里,有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早搏提出治疗原则:
对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首先要针对器质性心脏病进行规范化治疗。很多时候,这些心脏疾病如果得到了控制,室性早搏也会有相应的改善。
如果室性早搏不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这类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那么,一般不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而对于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以及绝大部分的房性早搏与交界性早搏,通常都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除非症状非常明显或者可以诱发心动过速时,才考虑给予治疗。
所以,由此看来,大部分的早搏本身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该以治疗心脏疾病为主;而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当中,只有少数需要针对早搏症状进行治疗。
有不少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经导管射频消融”这种治疗技术,简言之就是“把心律失常给烧掉”。这种技术在心房颤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当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
不过,这里要跟大家强调一下,早搏并不等同于心动过速,真正需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早搏是很少的,需要由心内电生理的专科医生进行慎重评估。
既然,大部分的早搏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那么,大家应该都会很关心平时注意些什么对改善早搏有帮助。
首先,大家要了解早搏算是一种“良性疾病”,没有必要对此过于焦虑,要减轻心理压力;
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熬夜、保证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此外,饮食上不要经常饮用浓茶、咖啡等饮品,戒烟并限制饮酒。
最后,总结一下,早搏严不严重、需不需要治,主要是看有没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以及会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大部分的早搏其实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通过日常的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