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专制延续了数千年,在人才选用方面也总结出了自己的门口,从由爵位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而科举制是面临全国的选拔性考试,其难度不言而喻。

像苏轼那样能在21岁就中举的天纵奇才只占很少一部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下碌碌无为。

现在人们提起这些文人通常会用酸腐进行概括,也就是整日只知道无病呻吟罢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古代文人又为什么会拼命考科举呢?考中以后又会有什么特权?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1)

超然的地位

其实,古代的文人并不是满肚子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们可谓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一生的目标就是参加科举实现政治抱负。

所以,他们需要做的就只有两件事:准备科举和参加科举。这一专注也让人们将他们文弱画上了等号。

而一旦考上秀才就有了功名,社会地位也会发生空前的改变。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依次排列。考上了秀才就相当于迈入了仕途,拥有身份象征的独特制服。而商人就算腰缠万贯也不能穿着与身份不符的绸缎。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2)

而作为现代认知里最底层的秀才,其选拔也是十分严苛的,要想成为秀才必须经过三轮考试。每一轮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

这第一关就是童试,这一场考试在县城了就能参加。而这最简单的童试也有人究其一生未能通过。童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以后才能成为秀才。

这三场考试的难度依次递增,每一场考试都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古人的读书之路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困难,秀才也是有真凭实据的才子,绝不是简单的酸腐二字可以概括。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3)

成为秀才以后他们不仅可以实现穿衣自由,通过穿衣彰显身份。最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对知县下跪,也不会受到刑罚。

《还珠格格》里就有这样的一幕,秀才大呼刘知县的名字还大闹衙门,满脸都写着傲慢无礼四个大字。可刘知县却未对他进行半点处罚,只在他对小燕子不敬时用戒尺打了他的手,只因为大清律令不能对秀才使用杖刑。

试想,在那样一个严刑峻法的时代,不用被屈打成招是多么的幸运。他们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那里和知县进行交流,能诉说自己的想法,呈上自己的证据。而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4)

所以,光这一点就让许多人对秀才肃然起敬,请求他们帮助自己对峙公堂。

当然,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秀才和士兵混在一起,或者秀才整日与其他百姓待在一起都是谬误。秀才特殊的制服就已经将他们和别人区别开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自然不会混为一谈。

令人趋之若鹜的特权

前面提到的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奢望,但还不是最为核心的特权。作为专门准备科举的文人,他们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温书,但仍要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成为秀才以后,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便会实施一些政策。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5)

首先,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古人实行土地私有制,但是百姓需要缴纳田税。古代的产量有限,一个庞大的家庭除去日常开销,能剩余的少之又少,这还是在正常收种的情况下。

要是遇到自然灾害不仅可能颗粒无收,还需要缴纳田税,秀才就可以免交田税,以此来增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不只秀才自己不需要缴纳田税,他的家庭也可以免交。秀才的这一特权也被地主很好地利用了起来,他们经常将秀才挂到自己的名下,以此来逃脱田税。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6)

当然,古代除了税收,还有一个令无数文人闻风丧胆的苦差事,徭役。古代生产工具相对落后,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修筑加固城墙,巩固道路。作为百姓基本的义务,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当然,徭役分为两种,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遇到战事就会招收大量的士兵,而被作为文官培养的秀才自然是不需要参加兵役。

由此可见,免服徭役就能让许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当中。而秀才总共有六种特权,每一项特权都鼓励着文人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7)

秀才的前景

当然,秀才还有其他的权利,比如可以拥有自己的丫鬟。虽然比起前面的显得有点不痛不痒,但也是进入仕途以后国家对人才所实行的激励政策。

在古代就算是富豪也不能私下养丫鬟的。但秀才可以,他们的这一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光看秀才的权利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这只是踏进仕途的敲门砖。所以,为了能享受到更多的权利,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秀才都会拼尽全力向上考取功名。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8)

可全国人口庞大,有的人拼尽一生也只能终于秀才。只有少部分人能平步青云,考上举人进士。所以,《儒林外史》中50岁中举的范进高兴的差点一命呜呼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他已经达到了万里挑一的地步。

而很大一部分人就只能整日捧着书,成为他人口中的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中途放弃,选择种田或者当个教书先生,碌碌无为过完一生。

秀才虽然通过了严峻的三次选拔,拥有很多特权但仍然还是处于底层,前路漫漫,稍不努力就只能被淘汰,成为沧海中的一粟,古人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啊!

科举制文人现状(古代文人为何拼命考科举)(9)

或许,秀才并没有状元的光环,也没有俸禄侍奉家人,可这一切都是他们寒窗苦读的胸章。虽然古代实行科举制出现过布衣将相的局面,但因为种种原因寒门子弟真正能进入权利中心的少之又少,能成为秀才也足以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虽然很多人曾批评科举制度对国人思想的毒害,尤其是八股取士以后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可和他配套产生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具有先见性,笼络了无数的能人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