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钱穆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严复

余秋雨必背语段(余秋雨99.选拔文官)(1)

我接着讲中华文化长寿的一个实践性的大工程,就是科举制度。这个工程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那真叫大工程了。我首先要撇除大家的一个误会,以为科举制度是在选择最好的诗人、散文家。搞错了,不是。科举制度选拔的是各级管理者,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叫做文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体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延续下去,它都需要浩浩荡荡的一支管理队伍。世界上有的地方最后文明破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个原因就是管理者不够了,有很多地方失控了,有好多行业失控了。或是有好多管理者人员在,但他们能力不行或者威望不够,所以实际上也失控了。那么中国和其他文明一样,都想选择国家的管理者,所以就出现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这么来的?它又重要在哪里呢?我想举几点来说明一下,也就是科举制度的优点:

第一,从朝廷的角度看,一个大的国家需要很多管理人才。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它也需要有密密层层的管理人才。大家知道吗?当一个国家变得破碎的时候,文化往往也只能跟随着破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全文化的土壤是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科举制度就承担了这个使命。它不仅仅是为朝廷选择了管理人才,而且也为文化选择了保全的土壤。

第二,其他重大的文明,在它开始的时候,由于在一代雄主的带领下,他手下有很多能干的战友,这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地域太大,方位太多,各地管理者很容易自成格局。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分裂。但是科举制度是全国统一的,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统一的选拔。这样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同时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

余秋雨必背语段(余秋雨99.选拔文官)(2)

大家明白没有?如果我们国家分成很多很多小的地方政权,小的地方政权在选拔官吏的时候,最容易的是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根据自己的衡量标准来,结果大家就各自为政了。

但是没想到,科举制度它用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了统一的选拔。科学制度出来的人放到哪一个地方做官都可以了,因为它是全国统一的,这是科举制度第二个标准,也是保证我们中国这个国家统一,中国文化这个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

第三,这样的选拔,如果发生过几次、几十次已经是壮观了。但是即使这样,官员也会老去,也会病死,永远缺乏一支充足的队伍储备。那怎么办呢?我哪里有那么大的精力,去层层叠叠地以统一的标准去选拔官员呢?

没想到,科举制度每隔三年考试,这样的话就提供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有序的延续,这是个重要原因。不是朝廷心血来潮一拍脑门,我们已经十年没有选拔官员了,于是下令我们今年开始选拔;下次是二十年没选拔官员了,我们这次选拔,心血来潮,引起风潮,都不行!中国的科举制度固定每三年一次,就为朝廷源源不断地提供官员,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一直不缺乏管理者。

第四,就是有那么多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全国找到非常丰沛的备考队伍,这从哪里来呢?好,这作为一种国家力量,创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件。在古代中国,一个男性他如果要走一条比较好的路,就只能来靠科举。而科举当中,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在唐代甚至于外国人也能应试,这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的文化生命力的大动员。几乎所有的男性,不管年龄、不管地域和出身都来参与了,浩浩荡荡,而且时间那么久。这是科举制度了不起的第四个原因。

余秋雨必背语段(余秋雨99.选拔文官)(3)

第五,就是青年男子往往是一个社会群体当中最动荡的成分。他们在寻找工作,他们靠着自己的生命力在拼搏、在打斗、在竞争,总会引起很多很多的事情产生。但是,科举制度使全中国的青年男子的很大一部分,成为非常用功的备考人员、应试人员,而且很多人屡败屡考,终生应试,这个就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而且安全在文化气氛当中。你想,全国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在应考,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把最容易动荡的因素免除了。

这里我插个话。当时很不公平,女性不能考试,所以出现了《女驸马》这样的优秀作品。其实在生活当中,在真的历史当中,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只能让男性参加。结果我不是在《十万进士》里边写到嘛,很多男性考上了很高的名次以后,去唐代的一些j院里边玩,j女突然笑眯眯地问:“什么题目啊?你是怎么来结构文章的?推荐的提纲怎么样?”考中的考生就非常得意地宣扬,结果这个j女笑眯眯地说:“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应该改写一下,如果这样就会更好,否则你的思路不顺。”唉呀,听下来以后,考的人是大吃一惊,这个j女的文化水准大大地高过自己!

余秋雨必背语段(余秋雨99.选拔文官)(4)

但是,很不幸,当时女性不能参加考试。有很多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也是科举制度的当时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也意味着他们不是考文采,是考管理人才。而中国国家这么大,管理人才需要全国到处奔波,从这个官到那个官,从那个官做到那个官,所以他们觉得青年男性才比较合适,这是当时的古代朝廷的一个基本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