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1)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弊端给文人带来极大不良影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清朝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

这些弊端的逐渐显露,也不断影响着文人对于科举的价值观,对于封建礼教的认识,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的科举制,却成为了阻碍文人正常发展、生活的制度,本文将从《儒林外史》探析,清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对文人的影响。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2)

1、 科举建设初衷改变,文人由人才变庸才

科举制度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王朝的发展而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服务王朝的,但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演变成了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让文人本来由一个建设国家的人才转变为国家蛀虫的庸才,所以我认为《儒林外史》揭露了清朝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文人由人才变庸才。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在四川的一个考试中,有位考生在四川待了四年,当时考的是苏轼的文章,他却在满考场溜达寻找苏轼的身影,以为苏轼一个考生,甚至还嘲笑当时的大官怎么和老师的。

其中就有一个范学道本质上是个老实人,也不知道这人说的是个什么话,也随之附和道:"苏轼文章也写不好,所以也就是查无此人而已"。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3)

但相反的是,苏轼可是名气非常大的文学家,还是唐朝的八大家之一,这两个人对于科举确实是一门心思的考取。

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太过于专注于科举本身,却忽略了周围的其他事物,就连苏轼这样名气如此之大的文学家都不知道,还能知道国家的其他事情吗,像这样的"人才"如何能建设国家呢?

清朝将科举制度发展成了一种禁锢人的思想的工具,选出来人才都是只闻科举不闻其他的庸才,上面的故事也是讽刺科举制度已经完全僵化,作用已经大不如前。

范学道也就是范进不认识苏轼,也就是在说当时的考科举的知识分子们只对书上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于生活中、实践中的事情一概不知。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4)

科举本应是为了选拔人才而做出的考试制度,考出来的人才却都是一群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如何实践的庸才,不也就把科举制度的建设初衷给改变了吗?

科举制度的僵化,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全然不顾书本上的知识能否在实践中实施成功。

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仅仅就是想要通过考试来获取一个空官做,科举制可不就是选出来了一批庸才吗,所以说清朝的科举制度的建设初衷已经完全改变了,也给文人带来了极大的不好的影响,使得文人从可塑的人才变为迂腐的庸才。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5)

2、 科举制度摧残文人人格,甚至扭曲和异化

文人的人格本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一般高傲挺立,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但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却是在不断摧残着文人的这种人格,使其不断扭曲和异化,成为社会的蛀虫,所以我认为摧残文人高洁的品格也是清朝科举制度弊端显现的一个重大影响

文人本是古代社会的一个人格标杆,但到了清朝之后,不良的科举制度将文人的人格摧残,并加之扭曲,使文人失去了能够做文人的资格。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人,现在已经不能称其为文人了,这个人叫匡超人,经过考试在一个小机构中做了一个小官,家里已经有了妻室,老丈人是抚院当差的,这本应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现状了。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6)

但是科举制度使得这个曾经朴实忠厚、拥有气节的老实文人丧失了这种引以为傲的气节

在一次工作中,他被给谏问道是否成婚,他觉得自己说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当差的就比较丢人,所以就说自己并没有娶妻,让这个官位稍高的人认为其是一个"漂梅之侯",就是到了娶妻年龄的大龄男子,婚事自然也就被这个官位稍高的人给承办了,他自己也欣然接受。

匡超人这个人不仅仅是骗官娶妻,还假造文书等等文人曾经所不屑的事情,他都做了。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7)

在清朝科举制度最后的时期,文人之间比拼的已经不是才学了,而是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否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这异化的科举制度所影响,成为它的附属物,失去做自己的机会。

可惜的是,很多文人都败在了这一步,为了物质所奔波,为了名利被操控,成为科举制度的身下鬼。清朝僵化的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向上做官有些难度,有些文人为了做官就开始放弃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气节,成为功名利禄的傀儡

像匡超人这样的人在官场比比皆是,由此看,清朝科举制度的弊端真的是在不断摧毁着文人内心的标准,使其人格发生扭曲和异化,使得文人也不再是曾经的文人了。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8)

3、 科举维护封建传统礼教,扼杀文人人性

清朝的科举制度是清朝政府礼教的代名词,本质上就是在维护腐朽的封建传统礼教,这些封建传统礼教虽然有精华,有糟粕,但那一时期的礼教文化已经不是从前的了。

所以在这些礼教控制下的文人人性也受到了残酷的扼杀,对各种事情的人性表达已经开始被压制,甚至到最后使得文人连最基本的人性都丧失殆尽了。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一个父亲赞同女儿在女婿死后殉葬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名叫王玉辉,在故事中他已经三十几岁了,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秀才,但也确实是读了这三十年的书了。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9)

本应是最明事理最有人性的一位父亲,却在女儿提出要为死去的女婿殉葬的时候,欣然选择了同意,这是当时礼教宣扬下的理的渗透。

他不仅仅选择了同意,还帮助女儿劝说不同意的家里人,但当他的女儿真的绝食而死的时候,他的心里才有了一丝颤动,但这种颤动很快就被女儿是烈女的喜悦给冲散了。

此后,每日面对着以泪洗面的妻子,他就出去走了走,却在恍惚间看到了女儿,这个时候,他的人性才冲破了礼教的枷锁,真切地将心中的悲伤都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封建传统礼教、被科举制度迫害的文人形象。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10)

亲人的死去,本应顺着亲人的意愿好好活下去,但封建传统礼教认为能够为丈夫陪葬的妻子才是最好的妻子这样错误的思想倾向蚕食了这个文人父亲心中的最后一丝人性。

这真的是读书读成傻子了,他被封建理学的教条给框住了,在封建礼教的推动下了做出了极其残忍的选择,酿成了一个悲剧。

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错误的封建礼教,三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科举考试内容的文人,怎么可能不被这样的错误内容所影响,以至于在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依照框架内的选择,自己的感情丝毫不能被表达、被宣泄出来,文人的人性不就这样被摧残殆尽了吗?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11)

4、 科举滋生社会黑暗风气,蚕食文人生存环境

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已经不似前朝的公正了,科举的大环境已经改变了,社会的风气也被腐化后的科举制给改变,文人能够生存的环境被一点点的蚕食,以至于只有顺应这种黑暗风气的发展,文人才能够有一丝喘息的时间。

在逐渐僵化的科举制中,清朝的文人心中对于科举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科举是穷书生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方法,这样的孤注一掷,使得很多文人都十几年如一日的考科举,就盼望着有一天可以通过科举来飞黄腾达。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12)

但往往事实就很讽刺,例如当时的范进在百般艰难之下才好不容易做到了国子监司业,其中经历了多次小人的羞辱和下绊子,让他丢了很多次的工作。

最后还好他碰见了一个贵人才能做到最后的功名,而他对于范进也是想到了当年的自己,好不容易给了范进一个秀才,范进却因此疯了,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却因为欣喜若狂而精神失常,这是何等的讽刺。

黑暗的社会风气,文人已经很难靠真才实学上位了,能够给予文人的生存环境也在一步步被蚕食掉,这也是科举制弊端对文人产生的一大影响。

清朝科举制的诞生与影响(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13)

5、 结语

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僵化,八股取士已经成为了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更多的文人了为了考取功名,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国事充耳不闻,只读考试内容的书,就连从前的大家都不知道,这要如何称得上是人才?

科举制度的腐化使得很多文人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气节,在官场浑水摸鱼,插科打诨,本来高洁的人格发生了异化。

更甚者,还使得文人丧失了作为人最基本的人性,黑暗的社会风气也在科举制度的扶持下一步步蚕食掉文人的生存环境,这都是《儒林外史》中描绘的清朝科举制度弊端给文人带来的种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