夲文纪念逝世于2013年的李俊导演

电影《大决战》故事梗概

李俊最后的镜头(绘战争史诗访历史巨片大决战总导演李俊)(1)

20世纪40年代末,中华民族迎来了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的抗争进入攻坚阶段,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赵恒多 饰)受到极大触动,意图撤回华北六十万国军进入淮海,构筑一条坚固的江淮防线。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古月 饰)在西柏坡发出指令,授意林彪(马绍信 饰)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跨越长城,会同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分割傅作义(李定保 饰)军团以作各个歼灭。傅一面婉拒美国势力入住华北的请求,一面说服总统打消军队南撤的念头,顺利在华北取得空前的权力。谁知在此期间,解放军已悄悄完成对平津的包围。傅作义感到大势已去,决定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冬菊(陈红梅 饰)与对手和谈。只是和平的果实来之不易,在此之前还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

李俊最后的镜头(绘战争史诗访历史巨片大决战总导演李俊)(2)

笔者按:原采访文章刊登于90年代《解放军报》作者:汪泾洋 朱国梁

这是一间充满“火约味"的会议:四周贴着的三大战役彩色剧照,把我们带到了40多年前那场伟大的战略决战之中。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年近七旬的《大决战》总导演李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话题,从对《大决战》这部历史巨片的总体艺术风格谈 起。

李俊最后的镜头(绘战争史诗访历史巨片大决战总导演李俊)(3)

李导演告诉我们,三大战役在我军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前几年,我国有位将军去美国,还有人问他我们在准海战役中,是怎样用60万军队打败装备先进的80万军队的?如何表现好这样一段革命历史,李导演说他的追求首先是真实。《大决战》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拍摄意义,关键是那一段历史史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真实”就成了这部影片的生命。拍摄中我们力求做到凡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战役过程以及人物必须与历史相符,让所有参加过三大战役的无论是敌我,都基本认可。其次,气势必须恢宏。大决战时,双方投入的兵力都在百万以上,光我方支前民工的扁担就有30多万条。那该是多么大的场面啊!陈老总曾说过,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可见当时的气势。因此影片必须采用大手笔将这段历史如壮丽的史诗再现于银幕。第三,感情必须深沉。广大民众为推翻黑暗统治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代伟人为民族解放而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非凡气质,都具有可歌可泣的艺术潜力,因此,我们必须满怀深情,决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表现方法。我们要充分 示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充分展示出毛泽东等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

李导演认为, 《大决战》绝不仅仅是军事大决战,而是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大决战,你死我活的大决战。决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不仅靠军事实力,而且取决于敌我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人心、道德等因素。因此,在表现中,影片注意展示了这方面情况。影片写了儿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傅作义,反了大半辈子共产党,想不到自己的女儿竟是共产党。还有陈布雷,绝望自杀。这些国民党上层人物都如此何,何况老百姓?因此,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决战失败,旧政权之所以很快垮台,是人心所向。

当谈到影片如何将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细节相结合,从而使影片的意韵显得更浑厚、浓郁时,李导演打了个形象的比喻:长城远看巍峨壮观,近看则是一块块巨石。影片在气势上要追求恢宏壮观,但在细节上则力求精雕细刻。如《淮海战役》中,关于丁小二被抓兵,以及投奔解放军后奋勇杀敌的情节,都颇有视觉冲击力。

影片在表现三大战役时,还点到了全国其它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李导演说这样可以加重影片的浑厚感。因为在中央军委、毛泽东眼里,全国是“一盘棋”,他们是打着今天的仗,又想着明天、后天的仗。而即使单纯从三大战役来看,互相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也是和其它战区牵制着敌人密切相关。

李导演还向我们介绍了三大战役中战争场面的不同特点。在《辽沈战役》中,主要是突出野地作战,《淮海战役》中突出了河上的争夺,而在《平津战役》里则侧重于城市攻坚战。

采访结束时,我们衷心祝贺他拍摄了这样一部史诗性的历史巨片。他连连摇头说,千万不要这么认为。《大决战》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亲自把关和亲临指导,其次是全体摄制人员的奋力拚搏和广大人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