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走过,悄无声息。只是一街一景、一人一物,缓慢地在角落里斑驳,如此这般留下一些似有若无的痕迹。时间如过眼云烟,旧时街景物是人非,弹指一挥,百年沧桑。以下是一组杭州老照片,拍摄时间大约为1890-1920年间。
今天,就将带大家一起回首百余年前的杭城旧景,里面一定有你去过的地方。
城隍山上俯瞰杭州古城,建筑多是清河坊街一带的房屋。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六和塔旧景。西德尼•甘博是当时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的朋友,这张照片估计是站在当时的之江大学内拍摄的。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宝石山上保俶塔。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从西冷桥洞遥望保俶塔。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文澜阁牌坊,今天的西湖孤山公园正门口。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钱塘江上的运货帆船,比一般的货船要宽厚,摇橹也更为粗大,人站在船板上很难驾驭,所以需要站在木架子上。费佩德摄于1910年。
还未拆掉的清波门,不过城门的左侧看上去有不完整痕迹,有部分被拆的迹象。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之江大学运动场,即现浙大之江校区。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杭州火车站院子里拥挤的人群。西德尼·
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当时杭州中心最长最宽的街道,御街(今中山路)。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当时杭州中心最长最宽的街道,御街(今中山路)。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旧时延龄路,就是今天的杭州延安路。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基督教青年会,大方伯的临时会所:打台球的、下棋的、看报的,在当时非常时髦。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清河坊上的小食铺。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一家细木作坊,祖孙三代都在忙活。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杭州城里的一位算命先生,身材魁梧,威风凛凛。头带九梁道冠,面似银盆,目弱朗星,通关鼻梁,方海阔口,海下三柳须髯。饱经风霜、遗世独立。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制作张小泉剪刀的工匠。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灵隐寺里的解签的和尚。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一位疲惫的运河劳工。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街头卖荸荠的妇女。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杭州礼拜堂学校的男孩,冬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手提一个里面装着炭火的小铜炉去上学。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杭州城里看热闹的女孩。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两位女性香客,她们身着进香服,挎着进香口袋,正在去上香的路上。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马路边吃饭的路人。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杭州人家养孩子所用的婴儿立桶。
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运河杭州段有不少船民世代以船为家,这是一个船民的小男孩。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时间兜兜转转,来到开革开放之际,有人记录下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杭州,这一次不再只有黑白。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达罗。
他是“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许以私人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记者”,出于对“神秘”国度的向往和热爱,马达罗用一台相机记录了他在中国大街小巷所看到的一切。
1976年4月底,34岁的马达罗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自此拉开了他39年内往返 中国190次的序幕。
1981年夏天,马达罗带着来自意大威尼斯的小型代表团来到杭州时,记录道:杭州的街头很快就聚集了好奇的人们,他们既惊奇又开心地围观着车子上的“大鼻子”们。
改革开放初期的杭州城,还是一片朴实和贫穷的景象。大街上的人们,在“展示”着他们的手艺。照片上的车夫,用绳索将满满一车的陶罐结实地捆在一起,令人惊叹。
杭州路边的一个自行车存车处。在那个时代,人们随时都可以停车:停在人行横道上,倚靠在房屋旁,甚至停在十字路口。而保管车辆是一个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生计的小生意。
一个典型的国营副食店在售卖食品,这里有鸡蛋、腊肉、水果干、蜜饯、烤鸡、腌菜以及盒装的产品。这样的商店,现如今已经被超市取代了。
周六下午,杭州的街上挤满了小商贩和为了周末家庭聚餐而来采购新鲜食物的人们。1979年后,辛勤的农民将大量的农产品带到城市销售。
一群三轮人力车夫在聊天,其中一位也许在向他的朋友笑着告知我的出现。但是已经太晚了,我想都没有想就已经把这一幕拍了下来。三十年后我将这些照片带到杭州,这一幕幕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
杭州的人行道经常是家庭或邻里间聚会的场所,尤其是晚饭前后,人们在那里消食聊天。这里从来不会缺少茶杯——这是所有人都配备的。
一个“ 个体户” 有着一个专业的裁缝铺: 一台不一定是最新但是肯定比其他人的要好的缝纫机; 几张供顾客坐着等待的小竹椅。 此时他正忙碌地为顾客加工一条裤子。
街头临时小贩。改革开放后,农民被允许在自由市场做些小生意。 卖樱桃的小商贩对于我的出现很惊讶,他马上招呼我来买他的水果。
杭州市中心的街头食品摊,饭菜都是制作好的,带回家即可食用。这样的快餐花钱不多。那些年的杭州是一个充满古老气息的城市。
杭州的大街上充满了欢笑:马路边,两个女裁缝坐在旧式的缝纫机前工作。我的意外出现,我那张长着“大鼻子”的脸引起她们的极大好奇,她们的工作很忙碌,她们的脸上充满无法抑制的喜悦。
一张小竹椅子,很有杭州和中国东部的特色。现在它了小孩子的玩具。这是杭州人的一件家具,那时候的居民是很贫穷的。
在一条隐藏在老房子之中的小巷里,店主在露天展示他的商品——烧鸡和其的熟食。
如今的杭州街头
再见不到这般光景
一条条长街只剩车水马龙
要去哪里才能看见
白天诚诚恳恳招呼人
黄昏搬着竹椅等日色的模样?
编辑|阿Fa
内容|大视觉
设计|阿琳
头条号 微信号|洋番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