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爱毁灭前的那一刻疯狂。

夏日的烟花倏然在静谧的夜空中绽放,那一刻的闪耀被定格在形状各异的镜头下,却很少有人会愿意去拍摄烟花消散后余烟滚滚的天空。

飞蛾奋不顾身扑向摇曳的火烛,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都在歌颂那一刻的耀眼,却极少有笔触描写它在火浪中翻滚的尸体。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1)

作为一部反思战争,反思历史的佳作,《帝国的毁灭》讲述的正是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前夕,身处纳粹政党权利漩涡中心的人以怎样的姿态赴死。不同于许多经过大量艺术加工的反战片,《帝国的毁灭》极致地还原历史,呈现了一出真实且恢弘的二战末期的幕剧。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2)

观看全片时,我仿佛被割裂成了两半,一半感慨着魔鬼终于走向毁灭,一半欣慰着新的希望还是降临在了曾经的罪恶之地。赴死即新生,阴霾不会永世笼罩在柏林城上方。

阵营转换,呼唤全局的反思

战争片的设定很多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讴歌抗争,歌颂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战影片的大荧幕上活跃着同盟国士兵坚守战壕,慷慨赴死的英雄身影,涌现了一大批经典和佳作——《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风语者》等等。

《帝国的毁灭》则调转镜头,聚焦纳粹政党,以纪实的形式讲述了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破灭前的悲剧。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3)

影片的最初以特劳德·琼格的视角进行展开。琼格在22岁时被希特勒选为秘书,意外之喜突然降临,年轻的琼格兴奋且激动。

随即镜头一转,接踵而至的是纳粹覆灭的现实,苏联红军即将攻城的败局。这一次琼格面对的是生与死的抉择,个人的未来还是绝对的忠诚。琼格这个人物作为一个漩涡中心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引导着观众跟随着她这一真实历史人物,共同见证第三帝国毁灭的情境。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4)

影片还多次转换视角,从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到忠诚的宣传部长戈贝尔和一家妻小,从消极执行焦土政策的高官施佩尔到心怀怜悯的医生申克教授。镜头展示的各人行为不一,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共同的命运——战争的失败和死亡的威吓。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5)

影片在塑造希特勒这一形象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希特勒面对一众手下的狂怒嘶吼,二是被手下背叛时流在皱纹横生的脸颊上的一滴眼泪。

前者在营造震撼的场景,烘托覆灭前夕纳粹政党的绝望,后者虽然氛围沉默,但以小见大,一滴不算晶莹的眼泪,却能轻易勾起观众心中的无限唏嘘。

生命最后时刻的希特勒,一只手蜷缩在身后萧瑟地颤抖,身体佝偻。面对妄想中的帝国破灭,他绝望却又不甘如此,最后以一颗冰冷的子弹结束来罪恶的一生。

或许我们并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佳作,它和《我们的父辈》拥有某些共同点,这也是这部电影受到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犹太人这些历史的受害人眼里,这部电影以“过于同情”的笔触来描绘希特勒。但是在我眼里,《帝国的毁灭》用足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揭露了战争的真实,最大化保留了人物的历史形态。

在死亡面前,希特勒只不过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失败者。主人公阵营的转换目的不是号召怜悯,而是以另一个角度看第三帝国的灭绝人性的思想操控,对孩童和平民的迫害,呼唤全局的反思,勾勒纳粹覆灭前夕的全貌,得以让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浩大的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思考。

极致的色调对比,昏暗的战争和盛大的派对

影片中希特勒和情妇的婚礼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婚礼是开始也是结束,是覆灭前的狂欢也是盛宴后的死亡。

影片的基调是昏暗的,无论是战争本身还是战争破灭一方的情形,都是灰暗的色调,奠定了整部电影浓烈的悲剧色彩。

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色调对比场景莫过于前半部分的派对——爱娃欢笑着在聚会中舞蹈,在人群中自在地穿梭。她穿着颜色鲜艳的舞裙,背景是金碧辉煌的聚会大厅。人们熟络地交谈,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兴致浓时三三两两跳起旋律明快的舞蹈。

这一个场景拥有无以言喻的荒诞感,一瞬间整个场景好像从电影中剥离开来:一面是炮火连天的轰炸,坦克开进柏林城,大地在哀鸣颤抖,民众和伤员们在痛苦呻吟,一面是强装镇定粉饰太平,苟且最后时光的纳粹。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6)

这样的对比不是不让人心惊的,魔鬼之所以成为魔鬼,在于他们对生命的漠视。

他们轻贱的生命不只是无辜的犹太人,还有大厦将倾时无家可归、四散流离、存亡未可知的德国普通民众。

正如带着全家赴死的戈贝尔说的那句话:“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7)

帝国倾覆,曾经罪恶的土壤也能萌发人性的种子

影片在深刻揭露真实的同时,也在悄然讲述着战争阴霾消散后接踵而至的希望。二战中丧失生命的士兵和平民不计其数,第三帝国的覆灭带来了新生的信念。焦土废墟上或许能够再次开出文明的花,结出繁荣的果。

影片的最后,日尔曼青年团的孩子在战场上死里逃生,踉跄回家,他的母亲面露担忧,因为这个身躯瘦小的士兵正发着高烧。但他的父亲却眼含热泪激动而欣慰地说:“至少他还活着。”“活着”这个词在那一刻代表着延续,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无限的可能。

我见证过无数帝国的崛起与毁灭(帝国的毁灭一座城赴死的姿态)(8)

帝国的毁灭是终结也是开始,一面是盲目的信仰,狂热的崇拜,癫狂的战争,残忍的独裁者,另一面是共同赴死的爱情,逐渐苏醒的人性和建在废墟上的希望。《帝国的毁灭》真实,且恢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