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这片热土》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先烈事迹为创作素材,采用一名红色讲解员跨越时空、重回革命战争年代的创作构思,融合闪回、询问、寻找等时空跳切和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寻、忆、感、悟”四个篇章中,用亲历者的视角带领观众重回那段烽火岁月,亲历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沂蒙母亲”“送郎参军”“永远的新娘”“曹玉海三次入伍”“陈若克携女就义”“郭伍士千里寻母”等感人故事,深刻诠释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临沂沂蒙山国家大剧院(这片热土在蒙山沂水大剧院上演)(1)

这部情景讲解剧是怎样诞生的?与以往红色剧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演出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围绕这些问题,《沂蒙,这片热土》的主创人员进行了解答。

追寻红色足迹

沉浸式体验借鉴到剧本创作中

《沂蒙,这片热土》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众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为创作素材,在“寻、忆、感、悟”四个篇章中,深刻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怎么想到要创作、排练这样一部情景讲解剧?”导演周霄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后,我们就潜心学习会议精神。会议提出要突出整体,讲好沂蒙故事。我们文旅系统的年轻人就聚在一起思考,结合专业特长,从舞台艺术出发展开了积极的创作,想用现在年轻人的思路和审美继续去挖掘临沂的红色文化。”周霄说。另外,因为其多年来一直都在创作和展现着临沂的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临沂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新的形式让老故事讲出新感觉,“像当下比较火的沉浸式体验,我也想借鉴到剧本的创作中。”周霄介绍。带着这几个问题,导演周霄和编剧钮中栋开启了创作之路。

为文旅融合而生

大胆采用讲解员带入

沂蒙感人的红色故事不胜枚举,经过多次剧本研讨,周霄和钮中栋最终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沂蒙精神的几位真实人物和事件。但是难题也紧随而来:“这个难点难在哪儿?正是因为这几个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我们这一次要怎么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钮中栋开始思索,是用一个孩子代表一种传承的精神带入?还是找一位在沂蒙战斗过的老兵重返沂蒙山?这些周霄都想过,但她很快意识到,想要创新,就要另辟蹊径。“文旅融合以来,讲解员和导游是与游客最直接的接触者,是文旅融合宣传的纽带和桥梁,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大胆采用讲解员带入的这种形式。”周霄说道,通过讲解员的引领代入,一座座伟大的沂蒙精神雕塑仿佛再一次活现,与现代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想到讲解员,周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名字就是纪洲丽。在讲解岗位工作14年,连续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讲解任务、全国金牌讲解员......纪洲丽从沂蒙讲到了全省,从全省讲到了全国,是这片“热土”讲解的不二人选。

从1.0到28.0

极限挑战下实现完美呈现

虽然纪洲丽已经在讲解领域小有成就,但鲜有舞台经验的她,想要出色完成这个任务,还是一个字——“难”。“这个角色不光是讲解,还是跳进跳出的这样一种状态。”纪洲丽谈到,比如说她和孩子那场戏,一会儿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问孩子,当年为什么有勇气这样做;一会儿又要跳进去扮演孩子的母亲,及时转换情绪。除了记台词、记情绪,纪洲丽还要学会在舞台上找光区,跟着打光及时调整位置,重重困难一直在持续加码。一次不行来两次,三遍不行就五遍,一次次情绪崩溃,一次次重头再来,用纪洲丽的话说:“我能圆满完成这部剧的演出,完全是导演硬生生打磨出来的。”

临沂沂蒙山国家大剧院(这片热土在蒙山沂水大剧院上演)(2)

除此之外,《沂蒙,这片热土》大胆启用青年主创团队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比如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人员需要把每一段音乐都用笔记下,舞蹈的前40秒是什么感觉的音乐,接20秒是什么音乐,再接又应该是什么感觉的音乐,都要反复修改。其他的还有视频制作、服装制作、舞美制作等,都是在细节上反复沟通。如今存在钮中栋电脑中的剧本从1.0版最终定格在28.0版,前后28次剧本修改,最终只为舞台的完美呈现。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讲好主旋律故事,吸引并留住受众目光,《沂蒙,这片热土》的主创团队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生动、有力的答案。

精彩的演出、感人的故事感染了现场观众,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看完《沂蒙,这片热土》后流下下感动的泪水。一名观看演出的观众杨先生说道:“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沂蒙题材文化剧,该剧情代入感很强,所呈现出一幕幕打动人的场景,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沂蒙精神强大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一场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培训会,我将以此为激励,以自己的力量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沂蒙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