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天桥剧场舞台在观众持久的掌声中拉上大幕。中芭年度原创大戏《沂蒙》成功首演。这部汇集了中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真挚情怀与心血的传承之作,将“家家有红嫂、户户有模范”的沂蒙红嫂群像呈现于舞台上,也让台下包括沂蒙红嫂后代在内的众多观众深深动容。
上了年纪的观众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中芭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的芭蕾舞剧《沂蒙颂》,如今的《沂蒙》就是在《沂蒙颂》的基础上扩充并创新编排的。
大幕拉开,受邀而来的中国退役军人艺术合唱团唱响《沂蒙小调》《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经典老歌,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创作类似于“中篇”,如今的《沂蒙》已经是一部长篇巨制。全剧除了保留原作中英嫂乳汁救伤员核心剧情,也增加了村里的姑娘二妮送新郎上战场并最后生死诀别的悲剧。孟良崮战役中红嫂们火线架桥的英勇故事也巧妙地与第二条故事线相结合,自然而然展现出来。
双线结构使全剧内容更丰富,舞台展现也更从容。有老观众评价,上世纪70年代的创作更注重生活化表达,如今的《沂蒙》则更强调情感的表达。如英嫂与苏醒后的八路军排长一场惜别戏,就是全新编排的。面对英嫂的救命之恩,排长的敬佩、感恩、疼惜之情通过肢体语言层层展现出来。而英嫂的担心、惦念和鼓舞也化作既想要送别又依依不舍的真挚动作中。这种超越世俗,蕴含着大爱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台下观众。
在舞台声光科技已非常发达的今天,许多从前难以表现的情节如今可以轻松实现。在全景投影的枪林弹雨中,红嫂们站在光幕形成的冰河中肩扛门板形成浮桥。战士们利用舞台景深视觉差,跑在浮桥上争分夺秒。为了这场戏可以更加逼真,中芭演员们曾在排练阶段集体站在游泳池里感受水流冲击带来的体态动势。在这场戏中牺牲的新郎小唢呐,也利用特殊的单腿支撑道具,在舞台上完成了倒下瞬间的慢动作细节放大表演。
“看的时候我一直留着眼泪,每个故事都让我心动、心痛……”“火线桥”原型、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儿董献群说,她非常感谢中芭能将这些沂蒙故事搬上舞台。
中芭团长冯英介绍,此剧是献礼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的作品。“中芭几代艺术家一直在创作上不断挖掘、探寻、积累,使舞剧能有更具时代感召力与精神内涵的表达,用新时代的作品来赞颂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她说,中芭希望舞剧该剧能把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再次传扬、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