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54篇原创作者:杨 磊

邓亚萍励志故事(品读邓亚萍心力系列终结篇)(1)

本篇是邓亚萍《心力》系列连载第三篇,也是终结篇。

第一、二篇品读发布后,获得了绝大多数网友支持与认同,当然也有球友留言,对邓亚萍担任即刻搜索CEO期间的作为提出了质疑。

我无意为此辩驳,也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我关注邓亚萍,包括关注她的新书《心力》,只因她身上突出的一点特质——奋斗。

是的,无它,正是“奋斗”二字。

我说一句“听起来残酷,但真实无比”的话——邓亚萍的人生,如果没有超越常人的奋斗,现在取得的一切成就,想都不要想。

我读“邓亚萍”,就是读她的奋斗故事,读她敢于对命运说“不”的那份勇气,读她笃信奋斗、逆天改命的瑰丽人生!

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迷惘,不知所措、怅然若失的时刻,学会从前行者身上汲取力量,坚定走好自己的路,这才是榜样、阅读和奋斗的价值所在。

有人说奋斗正如“暗室里洗衣服”,为了“把衣服洗干净”,你必须在“无人知晓的黑暗里”无数次“洗了又洗”,最后才能拥有一件“最干净的衣服”!

最后一篇,我想摘取《心力》一书中那些读了之后让我感动、敬佩的句子,那是邓亚萍“洗衣服的心得”,更是她“无数次黑夜里默默奋斗”的心灵结晶。

01读书改变命运

快要退役的时候,我就在考虑退役以后该怎么办,是继续当教练,还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走向社会?

我问自己,如果不当教练,我能和社会上的其他年轻人去竞争吗?

我认为我竞争不过他们。

所以从那时起,我决定要去读书,更好地完善自己。

02第一次英文演讲

刚退役不久,我被中国奥委会推荐到国际奥委会,正好碰到国际奥委会要在葡萄牙开一次会,中国奥委会相关人员建议我一定要在会上发言,并帮我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稿子,篇幅也就一页纸。但这一页纸对当时的我来说,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认识,怎么办?

我找了一位英语私人教师,请他把讲稿录成音频,又通过查字典把全文内容翻译出来、标上音标,跟着老师读的音频一遍遍地学。

就这一页纸的讲稿,时长不超过五分钟,你可以猜猜我学了多长时间?

三天?五天?

太高估我了!我用了整整一个月!

没错!我真的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掌握这份演讲稿。

最后开会的时候,正好是萨姆索诺夫主持会议,他以为会是翻译上,结果我开口就用英文讲。我一开头讲英文,老萨就笑了,一直笑到我讲完。

我讲完以后,他在现场说:“邓才学了三个月的英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言,我们大家应该给她鼓掌祝贺”!

03从小不服输

我被省队拒绝以后,反而激起我的斗志。

我当时才8岁,在废弃的大澡堂里穿着十几斤的沙衣,挥着铁球拍,每天锻炼10个小时,就只是为了证明我也行,我不比那些入选的小姑娘差。

04

“没有杀不死的球,没有防不住的球”。

05挑战自我

退役前,我身上有很多标签: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女子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截至当时世界公认的女子乒乓球历史第一人。

但你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有99%的可能,那就已经是我的人生巅峰。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一定是你邓亚萍这辈子取得的最高成就。这也意味着,无论我未来50年做什么、怎么做,都几乎不可能超越自己前20年的成绩。

我非常确定,我下半生的每一次出场,哪怕我去唱嘻哈、跳街舞,都会被介绍为“前世界冠军、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是吧?

在那个时候,其实从任何角度来说,我的人生已经被紧紧封住了。在我面前的,是一条笔直无比、清晰无比的下坡路。

06学会重新上路

有人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

我回答:“我已经把它们都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通通成了过去。”

经常有人问我:“你害怕转型吗”?

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呢?因为从一生下来你什么都不会,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成长吗?”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

07你可以不一样

我一直记者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是的,仅仅从我自己的事业而言,我的确不是最成功的代表。但我证明了一件事,或者说我做到了一件事:运动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08绝对的公平没那么重要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哪里有那么多裁判?

不是说公平不重要,只是对“绝对公平的想象”没那么重要。

09你在赛场不是在演戏

我打球时候总喜欢喊一声“飒”,小时候好像大家都这样喊。但是可能我更特殊一点,就是更多一点。这些东西都没有任何刻意,因为你在场上不是演戏,是真刀真枪在那干。

10给对手造成心理阴影,是对对手的尊重

因为我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所以对自己要求是极其苛刻的,我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球。从队内的比赛,到小比赛,到大比赛,我对我的对手来讲都是压迫性的。

你知道打比赛的时候,两个人是势的较量,也是信心的较量。

某种程度上来讲,我面对一个对手,我能赢一次,就觉得能赢第二次。

如果咱俩打,你一次都没有赢过我,你告我我你哪来的信心赢?

我要求我自己,甭管是什么比赛,能赢绝对赢,决不会放松。

为什么?

因为我要保持这样一种强势的感觉,就是压迫,你甭想赢我。

如果你从来没赢过我,到了大赛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理阴影。

给对手造成心理阴影,也是对对手的一种尊重。

11没有退路

眼神压迫是发自内心,很自然的一种状态。

有时候人的眼神其实反映内心的一种状态。

为什么有这么狠的眼神?

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没有退路。

12谁没输过?

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我输给小山智丽,当时在现场没觉得怎么样,回到亚运村里,已经直到国内舆论都炸了。

我真的没想那么多。作为一个运动员,我们也不会过多地去思考政治因素。我们专心致志打好球,这是我们要干的事情。

输球其实本身很正常,我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去哪都赢。但是输了不能够永远输,你可以打回来呀。

所以我认为心态上不能输了就垂头丧气,没办法面对。回来好好练,不要再发生第二次。

没什么了不起的,输场球怎么了?谁没输过?

13关于让球

“让球”,我觉得首先是服务,首先是大局。

对于这个团队来讲,要服从这个团队的需要。有时候确实感觉对自己很不公平,因为你好不容易打到这个份上了。可能让了一次,永远也没有机会了。

这对于个人来讲,确实是谁都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集体,面对一个集体的荣誉,我觉得你就需要去服从。所以很难评价这件事完全对或者完全错,我认为要根据需要来看。

如果你只想个人的话,那为什么有些人他就要当陪练呢?都当主力不就行了?为什么有些人还甘愿去陪你练呢?对他来讲也不公平。

如果组织让我去让球,我觉得我会遵守。这个是不会是个人决定、个人意志主导,它不是对人,是对这件事本身,是关乎金牌能不能拿得到。所有的利益点是在集体,我觉得个人的牺牲要做。

如果说不是建立在集体荣誉和国家利益之上,那我觉得凭什么要我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幸运的是,让球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当然我也不需要别人让我。

邓亚萍励志故事(品读邓亚萍心力系列终结篇)(2)

14有一刻,我也曾难过

退役前,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伤越来越重了。从腰到脚腕,还有脖子。主要是脚有骨刺。

如果你跑得不多,它不扎你,也不疼。但是你跑得多,脚部充血以后会肿,只要一发力,骨刺会扎在肉里。我当时已经无法下脚,一踩就疼,根本没法动,这让我太难过了。

因为我个矮,又不能不跑,不跑就够不着球。

15为什么读到博士?

为什么要一直读到剑桥的经济学博士?

因为在国际奥委会工作期间,语言关过了,但我发现听懂别人说什么还有点难,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所有就继续学,读硕士。

读完硕士以后,又发现真正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是商业,我觉得它是根本,所以要再去学。

16我没想干嘛

直到今天,我的微博留言和私信里,还不停地有人说:“邓亚萍,你都快50的人了,好好相夫教子不行吗?你都这么强了,你还想干嘛呀!”

我就纳闷了,什么叫“你还想干嘛呀”?我做投资、做管理、做咨询,这不都是工作吗?

哦,如果一位男士中年转行,你们就说他是勇于挑战;一位女士中年转行,你们就留言说”你要干嘛?”

17体育的本质

“体育”不等于“比赛”,也不等于“输赢”。

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更能塑造自信心、纪律性、坚韧性、团队合作等品质,让人更懂得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规则,既要善于团队合作又要用于担当,既要善于竞争又能在困境中学会忍耐和坚持。

没有快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控制能力和抗压能力,是不可能获得比赛胜利的。而这些能力,几乎是每个行业的通用技能。

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培养一种实干的精神,负责任,帮助别人……体育是培养人格最好的工具。

18手比对方手抖

真正的赢家才知道,秘诀在于:面对关键时刻,手少抖一些的人才会赢。

那么多人在看,那么多人对我寄予厚望,不紧张?

不可能!

我的心跳也会加速,思绪也会变得混乱,手也会发抖。

但为什么我可以把这些“关键时刻”都赢下来?

我能战胜她们,原因只有一个:我会手抖,对方也会抖,我抖动的幅度比较小,所以我打出的球,就比她们更精准。

19比起吃苦,我更希望能赢!

9岁的时候,在河南省队打赢了所有同龄的小姑娘,但是教练还是让我回家,因为教练觉得我太矮,没有培养价值。

但我不服!凭什么我不能继续打球?我就是要证明我能行!

可怎么办才好呢?教练就是不要我啊?

那就只能跟自己较劲、较真!找到我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把球打得更狠、跑得比对方更快,让对方摸不着球。

这个过程真是苦啊!

原来我就已经很努力,是队里最刻苦的队员,成绩也很不错了。但从“很不错”到“顶尖”,代表我要付出超人的代价和超人的努力。在一个废弃的澡堂里,穿着沙包衣,用着铁拍子,除了睡觉就是训练,没日没夜。

没办法,比起吃苦,我更希望在关键时刻能赢!

20不要甩锅给人生

13岁时,在成人组拿到全国冠军,大家知道我的名言:“因为我矮,所以每一球看起来是高的,对于我来讲,都是杀球的机会”。

这句话只是一种判断。要让这句话成真,关键是和自己较真的苦功夫,情愿痛,也不要甩锅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