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1)

仁川登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很快介入这场战争。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局势瞬间翻转。原本几乎要失败的李承晚,看到了统一的机会。然而,随着志愿军出兵朝鲜,李承晚的想法落空了,可他似乎不甘心失败。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这段话再现了毛泽东不惧怕任何敌人、任何困难的革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当战争有结束的可能性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按下停止键。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很快就在朝鲜战场出现了敌我双方在三八线僵局的局面,美国政府意识到军事统一朝鲜可能性越来越小。

毛泽东则认为通过谈判方式实现停战可能性很大,决定“边谈边打,争取谈判解决问题”的方针。美国方面也意识到战争难以继续持续下去,尤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从长津湖撤退的照片传回美国后,舆论哗然。

照片中美军陆战队士兵们满脸血污、双眼无神,一脸茫然和绝望。这些士兵的亲属愤怒了,他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要求总统杜鲁门立即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愚蠢战争”。原来很少报道朝鲜战争的美国媒体,也开始疯狂报道,呼吁“政府必须得做点什么。”

一时间,美国政府众矢之的。与此同时,参与竞选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不停地宣称,“一旦自己当选总统,将以最快的速度迎接美军回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杜鲁门政府不停地开会,会议议题从原先讨论是否使用原子弹,到如何以体面的方式撤出朝鲜半岛。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2)

败退的美军

当时亚洲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很担心,为防止朝鲜扩大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在1950年12月5日,印度牵头13个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朝鲜和平方案》,即“十三国提案”,提议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问题”,12月14日,联合国通过了“十三国提案”。

谈判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毛泽东很快发现了这个时机。1951年5月,美国政府找到乔治·凯南。乔治·凯南是美国资深外交官、著名“遏制战略规划师”,当时他已经在大学当教授,由他出面不会损害美国政府的“颜面”。

5月31日,乔治·凯南以“偶遇”的方式找到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希望他给中朝双方带话,“美国方面愿意坐下来谈判解决朝鲜问题。”斯大林立即给毛泽东致电,询问中方关于停战的意见。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表演讲,认为实现谈判是可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双方军队撤离三八线。”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当天,杜鲁门则表示,“我们美国愿意参加和平解决的谈判。”

双方都表达了谈判的诚意,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即将开始。毛泽东给谈判代表提出了一个总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最终达到结束战争”,即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争取和,不怕战,准备拖;谈要耐心,打要坚决,据理力争,直到取得公平合理地停战。

李承晚看到双方表态后,意识到停战谈判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于是单方面提出了停战的五点建议:

1、中国军队必须完全撤出韩国,这点没有商量余地;2、北朝鲜共产党必须解除武装;3、联合国必须禁止任何第三方势力向北方共产党提供任何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援助;4、韩国官方代表必须充分参加停战谈判;5、任何计划或行动都不会被视为具有与韩国的主权或领土完整相抵触的法律效力。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3)

李承晚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承晚这哪里是为了停战,俨然就是要求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缴械投降。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首次谈判在开城举行。谈判一开始,双方就矛盾重重。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双方都没有想到战俘遣返问题成为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

7月26日,双方确定了之后谈判议程:1、通过议程;2、尽快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3、实现停火和休战的具体安排;4、关于战俘遣返的安排;5、尽快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毛泽东根据敌我情况,亲自拟定了停战谈判方案:1、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停止一切军事行动;2、双方军事力量从三八线后,各自向后撤10英里,建立非军事区;3、双方立即停止从外部向朝鲜的一切军事调动;4、停止军事行动后3个月后分批交换全部战俘;5、所有外国军队3个月后逐步分批撤离朝鲜;6、南北朝鲜难民需要在4个月内返回原来的居住区。

美国代表提出中朝军队自当时战线后撤38到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遭到拒绝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通过战争的胜利得到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既然谈判不成功,军事上的行动只能继续,时间来到了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就任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一上台,先是来到朝鲜视察一番,谋求所谓的“光荣停战”。

2月2日,艾森豪威尔发了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他说:“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这是一种恫吓,此外,艾森豪威尔还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谈判桌上不作出让步,美国就要扩大战争,必要时会使用原子弹。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4)

毛主席

2月4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上作报告,对艾森豪威尔的威胁直接针锋相对,“如果美国新政府仍然执行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仍然无意于恢复板门店谈判而继续扩大朝鲜战争,那么,中朝人民在这方面也将继续斗争下去,并且是有了充分准备的。”

毛泽东在闭幕会上,更是指出:“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毛泽东和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让美国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朝鲜停战谈判问题。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立即遣返重病中的战俘。

美国这是投石问路,4月26日,中断6个多月的朝鲜停战谈判复会。谈判恢复后,根据毛泽东的策略,中朝方面采取颇为灵活的战术,将原来双方各自后退10英里作为分界线,改为后退2公里。

5月25日,美方代表接受了朝中方面提出的战俘全部遣返方案。美方没有提前告知李承晚,后者一气之下直接将谈判代表撤走了。

早在5月7日,李承晚就在汉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叫嚣,“必要时将单独作战,要向鸭绿江边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看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得不到双方回应,李承晚决定玩一票大的,单方面扣押战俘。

6月17日晚,李承晚以“就地释放”的理由,将朝鲜人民军2.7万名战俘押送到南朝鲜军队训练中心。这是强烈的挑衅行为,“联合国军”司令部也被蒙在鼓里。李承晚立即公开拒绝停战协定的条款,“按照目前的条款,停战对我们意味着死亡。我们一贯要求应该把中共军队赶出我们的国土,即使在这样做时,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也在所不惜。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5)

朝中谈判代表

美国政府原本就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李承晚闹这一出,于是立即推卸责任,表示这是李承晚单方面的行动,给“联合国军”司令部没有任何关系。一些美国官员提议,实在不行就将李承晚暗杀,换一个傀儡。

李承晚的行径完全是破坏停战协定,立即遭到国际舆论谴责,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也立即给李承晚发去照电,要求立即停止这一行为。眼看朝鲜半岛即将迎来和平的曙光,又被李承晚罩上了阴影。

6月18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接到“联合国军”代表团团首席代表哈里逊的信件。信中,哈里逊简单介绍了李承晚“释放”战俘的行动。为了撇清责任,哈里逊说:“这起行动显然是经过秘密筹划,是由韩国政府的最高一级加以缜密的配合”,还说:“司令部正努力挽回这一局面。”

艾森豪威尔也没闲着,立即给李承晚发出一封急电。电文措辞严厉,主要内容有两点:

1、如果你继续坚持目前的方针,你将无法得到“联合国军”司令部的配合。因此,建议你立即回到谈判桌上来;2、以朋友的身份“好言相劝”,希望李承晚立即找到一个纠正这一个局面的方案。

艾森豪威尔这封急电意思很简单,李承晚你别瞎搞,我们已经不想再继续战争了,你自己惹的祸自己去解决,别影响停战协定的签订。那么,面对李承晚的破坏谈判的举动,毛泽东等人作何应对呢?6月19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交流朝鲜谈判形势。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6)

毛主席

周恩来说:“目前看来和谈越接近成功,李承晚就越大发牢骚、怨言。南朝鲜最近反美集会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李承晚更是号召南朝鲜军队采取单独行动,他甚至在一次集会上宣称无论板门店发生什么情况,目标依旧不变,目标就是从南方进军到鸭绿江,必须战斗直至鸭绿江!”

一旁朱德说:“李承晚太嚣张了,我们志愿军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跟恶棍打交道,如果不把他打个鼻青脸肿,他也不知道你的功夫,更不知我们的厉害。”

毛泽东则说:“看来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并不团结,分歧和争吵有扩大的局势。鉴于这种形式,我们必须在军事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致电李克农转金日成、彭德怀,提议两人给克拉克写一封措辞强硬的信,要求对方保证这类事情不再发生,还必须追回战俘。因这次意外,彭德怀离京前跟毛泽东就停战协定前再给予南韩以军事打击,毛泽东表示同意。

6月20日,彭德怀抵达平壤,立即跟远在开城的朝中谈判代表通话了解情况,邓华、杨得志等人一再请战,表示如果能给予李承晚集团打击,这样更加有利于停战协定的签订。彭德怀同意了,当晚他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给毛泽东发去一封电报:

“主席,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须推迟至月底比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7)

毛主席和朱老总

也是在当天,朝中谈判首席代表南日将军在谈判现场,宣读了彭德怀和金日成联名给“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信,斥责美方纵然李承晚的嚣张行为:

“我们认为你方必须为这起严重事件负责,必须负责立即追回被扣押的全部战俘,并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现同类事件!”美方代表自知理亏,一再表示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电报后,当即复电:“从目前情况来看,停战签字必须推迟,至于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一场大战,箭在弦上。

6月22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发起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是南韩伪军防线的突出位置,弧形面积约25公里,纵深约9公里。

李承晚将首都师、第6、第8、第3师安排在这里,这些军队都是南韩的精锐。为了防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李承晚在这里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包括坑道、地堡、3至15道铁丝网,以及地雷阵地等。

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志愿军第20兵团做了充分准备。我方的兵力部署如下,第20兵团第67、第68、第60、第54军和加强第21军,以及配合作战的第9兵团第24军,总兵力24万人。第20兵团将兵力分成3个作战集团:

西集团:第 68 军(欠第 202 师)、第 54 军第 130 师;中集团:第 67 军、第 54 军第 135 师、第 68 军第 202 师(欠第 605 团);东集团:第 60 军(附第 605 团)、第 21 军(欠第 62 师、另配属第 33 师)。

为了增强第20兵团的火力,志愿军司令部除了将第21军调归第20兵团指挥外,还给其配备了加强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1个团,榴弹炮兵1个团另1个营,反坦克炮兵3个连,工兵4个营。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8)

杨勇

同时,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调动10个汽车团2000辆汽车昼夜运送物资,前后共运送物资1.5万吨,炮弹70万发,炸药124吨。如此一番操作安排,使得第20兵团拥有火炮超过1100门,超过了南韩660门,还配了20辆坦克。

同时,敌我兵力对比为1:3,火力对比为1:1.7。不少志愿军老兵感慨,“弹药如此充足,这真是一场富裕的仗。”就在20兵团进行战前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则向谈判代表团致电,提出谈判复会后暂时不向对方提出修改军事分界线问题,推迟到军事行动后视情况而定。

毛泽东还建议停战签字的日期推迟到7月20日以后,“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掌握主动,争取停战。如果能争取停战签字,则不论李承晚参加停战与否,或参加了而在停战后还是破坏,我们均可以停战协定的签字来瓦解联合国军阵营和美、李军的士气。如果不能签字,则主动权仍在我们手中,可以继续在政治上、军事上打击敌人。”

7月13日晚9时,第20兵团向南韩军四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打响后,志愿军1100多门火炮密集发射炮弹,不到半个小时就向敌人阵地倾泻了1900多吨,敌阵地主要工作瞬间灰飞烟灭。

杨勇作为20兵团司令,当他接到作战命令后,亲自深入前沿阵地了解敌情。金城战役历时15天,志愿军把阵地向南扩展140多平方公里,毙伤俘敌 5.2 万余人,超过预定歼敌人数近3倍,同时将战线向南拉直。

杨勇在日记中写道:“金城反击战是自五次战役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无论是对兵团,还是对我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更应该发挥部队的创造性、勇敢精神和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切记。”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9)

金城战役志愿军部署

在强大实力面前,之前嚣张的李承晚不得不低头。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当天下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对志愿军发动的金城战役,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在我的心中毫无疑问地认为,这次共产党攻势的主要原因,假使不是唯一原因的话,是给大韩民国陆军一个迎头痛击,并向他们及全世界表示‘北进’是说易行难的事。”

按理,李承晚看到“联合国军”跟中国志愿军交手情况,知道仅靠南韩军队是无法跟其抗衡的,为何他还是如此嚣张呢?

种种迹象表明,李承晚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反对停战态度,有一个重要目的,操纵国内政治。1951年底,李承晚首个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为谋求连任,李承晚发起了一场修改宪法运动,但这未能改变他在政治上的颓势。

1952年5月,宪法修正案遭到国会否决后,李承晚以“扫荡消灭残余共匪”为由宣布釜山等地区戒严,同时以“私通共党罪”拘捕11名议员。李承晚一番操作,引发南韩政坛一片混乱。7月,所谓的“拔萃改宪案”通过,李承晚得以连任总统。

但是,修宪的失败,让李承晚意识到国内反对自己的势力很大。通过强调“共产主义威胁”威胁的存在,以及反对派跟这些力量的勾结,试图提高民众对他的支持,从此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样的局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矛盾,把国民目光吸引到对外战争上。1953年1月,担任总统前就许诺尽快结束战争的艾森豪威尔,加快了与中朝和平谈判步伐,李承晚还是不以为然。

如何评价李承晚(李承晚决不和谈)(10)

李承晚

4月24日,李承晚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北进统一”请愿书,他还召集军长以上军官密谋,商量如何摆脱美军指挥的对策。李承晚此时提出这样对策,最大原因是当时南韩军队已经承担了近70%的作战任务。

一方面,“北进统一”看起来是一个很不恰当的策略;另一方面,只要共产党的势力还在朝鲜北部,加上南韩内部反对李承晚的势力,李承晚认为就必须对外保持一副不轻易投降、将战争进行到最后的姿态。最后,李承晚甚至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为了自己那一丝可有可无的面子,也为远东地区留下了一个微妙的“战争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