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疼痛常在不经意间困扰人们,但大家往往采取“忍一时海阔天空”的消极态度来应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老年患者中,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49.8%当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就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或其他疾病,给患者的心理、情绪、睡眠、内分泌系统等各方面带来危害因此,尽早治疗是缓解疼痛、防止疾病恶化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疼痛治疗常用的APS和ASA?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疼痛治疗常用的APS和ASA
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疼痛常在不经意间困扰人们,但大家往往采取“忍一时海阔天空”的消极态度来应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老年患者中,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49.8%。当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就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或其他疾病,给患者的心理、情绪、睡眠、内分泌系统等各方面带来危害。因此,尽早治疗是缓解疼痛、防止疾病恶化的重中之重。
10月17日是2022年“世界镇痛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青浦区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指导中心、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科普基地共同承办的2022年“世界镇痛日”上海健康大讲堂上,四位该领域的专家共同发声,呼吁大家重视疼痛,主动治疗疼痛及其相关疾病。
神经瘤灭活,将截肢患者救出深渊
在临床上,有一类慢性疼痛患者是特别的存在。他们由于外伤、恶性肿瘤,以及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一些疾病需要截肢。然而,截肢后会出现肢体残端疼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已经失去的肢体剧烈疼痛的“幻觉”,临床上分别称之为残肢痛和幻肢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杜冬萍主任医师介绍,残肢痛和幻肢痛是临床常见的截肢后疼痛,发生率约为10%~30%,这对截肢者无异于雪上加霜。
杜冬萍介绍,
当神经因手术被切断后,断端异常增生会形成神经瘤。神经瘤的神经兴奋性异常活跃,患者会感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剧烈疼痛,这就是截肢后出现残肢痛和幻肢痛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方面,外科和疼痛科有着不同的方法。杜冬萍介绍,外科治疗通常会切除神经末端的神经瘤,并对神经末梢做特殊处理,来缓解截肢病人的疼痛。疼痛科则采用对神经瘤灭活的方法,在影像学引导下寻找残端神经瘤,通过物理方法(射频消融或冷冻)和化学方法(乙醇注射)毁损痛性神经瘤,以阻断各类神经节等的神经传导功能,有效缓解截肢病人的疼痛。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无辐射,适合临床应用。
微创介入治疗有效缓解慢性疼痛
面对疼痛,患者应主动就医,积极治疗。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治疗科学术带头人熊源长介绍,微创介入治疗是疼痛科的核心技术,在影像引导穿刺针或导管到达治疗靶点,通过微小切口下直视或腔镜完成手术。其中,神经阻滞技术是治疗疼痛的常用术式。在相应神经根、干、节及硬膜外注入局麻药或以局麻药为主的药物,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对神经也没有损伤。
目前,神经阻滞用药主要有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在临床治疗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科学掌握用药的剂量和疗程,大家不用担心由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等问题。
急性期治疗,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马柯主任医师介绍,
在人的一生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引起两次感染。第一次是在儿童期发的水痘,通常一两周后就能自行消退。但这种消退恰恰是这个资深病毒的狡猾之处,它会悄悄潜伏到人体的神经系统中,当人体的抵抗力或机能下降时就会发作,这就是带状疱疹。
马柯介绍,急性带状疱疹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留下顽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带状疱疹的急性期治疗是最关键的。“在治疗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将病毒杀死在孕育期,让它不要大量复制,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后遗神经痛。”马柯提醒,“很多人在疼痛消失后就不再吃止疼药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药物不仅能够止痛,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因此,一定要遵医嘱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