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在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中写下历史性的一页。“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无数奋斗者用实干与担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成就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这一年,我们深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各行各业,找寻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奋斗身影,讲述他们创新、突破、奉献、传承的动人故事,描画那些追光的瞬间,奏响新征程上昂扬奋进的旋律。
走近他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勤恳、朴实甚至平凡的。他们胸怀梦想,用行动诠释奋斗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奋力追梦,行动中彰显温度、筋骨和力量,他们的奋斗之姿正能量满格。无数平凡岗位的人唱响时代奋进凯歌,汇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信仰铸就伟业,奋斗成就梦想。致敬新征程上的奋斗者!(长江日报记者王永芳)
见证彝族小伙苏正民凉山“开学第一课”
2022年8月29日上午,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回乡支教,讲授了自己的开学第一课。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2022年毕业季,我采访了大学毕业生苏正民。这是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普通放牛娃,小时候吃不饱饭,靠着山泉、野果活了下来。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他来到武汉成为一名大学生。
采访时,他打开手机通讯录,向记者一一介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好心人,就没有今天的苏正民。”他还告诉我,因为感谢的人太多,他的论文致谢足足写了6000余字。苏正民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并点名致谢了65人。这65人也都是身边的平凡人,但他们托举了一个山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和向上人生。
为了回报社会,大学4年,苏正民献血30多次,并加入中华骨髓库、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发起助学计划,募集助学金40余万元,资助困难学生66名;组建志愿服务队,面向凉山留守儿童提供夏令营等公益项目。毕业了,他选择先到凉山支教一年,再回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深造。
2022年6月,这篇论文致谢在长江日报全媒体平台全文刊发,迅速刷屏全网。报道连续两天登上微博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上百家媒体跟进报道并发表评论文章。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提到:“从放羊娃到优秀毕业生,这是励志榜样;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这是责任担当。收获善意,回馈善意,带着感恩出发,愿每个人都能散发光芒,照耀他人,给世界温柔力量。”
这篇致谢让人泪目。记者在6000余字的致谢中读到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义。苏正民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好的榜样,他向阳而生,再卑微的种子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绚烂夺目的花朵。
2022年8月底,苏正民回到家乡,站上了支教的讲台。记者前往凉山见证苏正民的开学第一课。
站在苏正民支教的越西县第二中学的校园,记者看到的是整洁如新的教学楼、崭新的塑胶跑道、先进的教学设备,很难和苏正民致谢中提到的贫困凉山联系起来。越西县第二中学的校长杨加子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为凉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苏正民成长故事中得以体现,也能在凉山州的校园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苏正民的真实经历、朴实的叙述,打动了众多网友。他的故事是一位普通青年的成长故事,反映的却是中国脱贫攻坚背景下,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历程。(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独家发现“以笔连心”的书信校长韦莉,形成全网现象级传播
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和孩子们写给她的一千多封信件。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是最早、最深入采访韦莉校长的媒体。记者下了“笨功夫”,将1600多封学生来信拖回办公室,韦莉校长给孩子们的手写回信也请家长们拍照,我们一封封整理分类、仔细研读。又10次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多方采访,探讨并明确了一位一直在育人一线的“书信校长”的鲜活形象和典型意义。
2022年4月11日,长江日报重磅推出人物通讯《1年多给小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韦莉:当校长也要站在育人第一线》,并连续一周在头版和重要版面跟进各方反响。与此同时,大武汉客户端推出“校长给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专题,以及视频报道、H5互动产品。长报微博建话题“武汉一小学校长用纸笔传递温度”。长报微信推文《10万字手写信,曝光!》仅两个小时阅读量就达10万 ,全国网友温暖留言刷屏。
报道推出后,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武汉号召全市教育工作者向韦莉学习,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撰文点赞,并在学习强国开辟《韦莉校长信箱》专栏。全网现象级传播引发相关话题接力式讨论。(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两天体验式采访,感受“年度封面人物”冯江的坚守力量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在防护大堤上进行鸟类监测和调查。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2022年12月19日,长江日报2022年度封面人物发布,头版整版给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着对“坚守”二字最好的诠释。
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从“鸟盲”成为保护区认识鸟类和植物最多的人,助推沉湖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正因此,武汉获得了申报“国际湿地城市”的敲门砖。
冯江的性格内敛,不善言谈。他做了很多事,如果不问,他便不说。为此,我和摄像老师一直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我们坐在他的车上,聊过往十多年的巡湖故事;到沉湖,与他一起巡护、观鸟;走村里,看他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在办公室里,陪他写材料、写报告……两天的体验式采访、近距离接触,我才看到一个全面立体、有血有肉的冯江。
在武汉,在中国,像冯江一样脚踏实地的奋斗者,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的故事给了公众向上的力量,也让作为记者的我更加读懂了坚守的伟大。我想,这就是长江日报每年推出“年度封面人物”的意义。(长江日报记者李玉莹)
与“神农卫士”一起夜宿“华中第一哨”
海拔2905米的守望,“华中第一哨”7任哨兵坚守37年。图为7任哨兵在国旗下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从1985年至2022年的37年里,包括第7任守哨民兵王大志在内的一茬茬民兵,接力驻守在有“华中第一哨”之称的神农顶民兵哨所里执勤。37年,他们累计传送电报2万余份,记录监测数据9万余条,发现、扑灭森林火情50余次,神农架林区也因此连续42年没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他们成为“神农卫士”并被评为“荆楚楷模”。
2022年4月,我与同事前往神农架林区实地采访7任守哨民兵。4月8日下午,我们正在哨所门前用无人机拍摄时,突然有一只黑色老鹰飞过来,把我们的无人机与无人机拍下的大量图片与视频资料抓走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找回无人机。
我们还在哨所住了一个晚上。4月8日半夜时分,睡在哨所内的我们被一连串巨响惊醒,感觉到所睡铁床在颤抖,我们连忙穿衣跑到哨所一楼了解情况,只见两扇木门不住地抖动,风从门缝中钻进来。“吓着你们了吧?”守哨民兵王大志也起床了,“莫怕,刚才的风是小儿科! 比我们平日见过的风要小得多。”
连续5天的采访,最终推出了反映7任守哨民兵接力守护绿水青山的深度文图稿件与视频报道。报道引起关注,《中国民兵》《解放军报》等报刊进行了跟进报道。(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我们找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支教队员
2022年6月,“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陈晓娟指导学生做功课。
如同力的作用与反作用,“改变”从来不是单向的。一支大学生支教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队”来到贵州大山中,一棒一棒接力,坚持支教20年。他们改变了大山的教育面貌,同样,大山也改变了他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有没有一个典型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双向改变?经过艰苦的寻找和采访,我们找到了“她”:一个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支教改变了她,她又回来支教;享受着他人的志愿服务,也奉献着自己的志愿服务。2022年8月11日,长江日报全媒体推出深度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讲述了来自贵州大山里的女大学生陈晓娟的故事:陈晓娟听着徐本禹和支教团队的故事长大,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成为本禹志愿团队的一员,回到家乡支教。
这不仅仅是人生画一个圈的轨迹图,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圆满。如同陈晓娟所说:所谓支教,我相信,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本篇报道采用了文字、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平台转发,形成了全国影响力。(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讲述鲜为人知的警号故事,话题阅读量2.1亿
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分局新沟桥派出所副所长杨睿2019年因公殉职,他的警号是033301。接替他的宋晓波,警号是033300。我们制作的短视频《警号033301断开连接……警号033300报到》讲述他们之间的传承,登上微博全国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2.1亿。
视频最初的立意点是我偶然了解到,杭州前年做过一个尝试,将因公牺牲的警员警号进行封存,唯一的启用条件是子女入警,本人可以申请重启父辈的警号。初步了解得到反馈,武汉市警号并不会封存,而是会回到系统里再次分配。我们到现场采访拍摄,发现新沟桥派出所接任杨睿职务的副所长宋晓波,两人是警校的同学,两个人警号是连着的。
我了解到,两人是20多年的挚友,1990年一起入警校,一起毕业分派到青山分局,一起入刑侦岗。宋晓波告诉我们,接任时暗下决心,把工作做出彩,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警号时,能联想到杨睿的警号,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记住杨睿。
视频发布次日凌晨登上微博全国热搜第一,并在榜时间超过12小时,67家媒体转载,话题阅读量2.1亿。全国网友为武汉公安系统点赞,也为武汉这座有情有义的城市点赞。(长江日报记者胡胜)
法医刘良与秦明云端对话,发微博祝《面谈》越办越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法医刘良。
2022年7月15日《面谈》栏目开栏,首期主题为“法医刘良对话法医秦明:法医为何频频‘破圈’?”两位备受关注的法医首次在网络上对话,在微博上吸引400多万网友关注。
访谈中秦明告诉我,刘良是他的老师,将来刘良一定会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刘良说,两人私下互动频繁,经常在课堂上“一个电话打过去”。秦明告诉我们一组数据:“我国公安机关法医行业从业者仅一两万人,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刘良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法医学就非常发达,许多法医学老前辈为我们铺了路。”
他们不轻言“奋斗”,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奋斗的实践。一年365天,刘良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出差,总在奔赴现场的路上。秦明既是法医,也是一名悬疑作家,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又用笔让法医生活鲜活。他在系列小说《法医秦明》中构建了很多角色,不少角色原型是真实人物。我问他是否会给刘良安排角色时,他说:“我之后会写一系列关于法医前辈们的故事,我相信刘良老师一定会出现在我的作品里。”这是奋斗者的惺惺相惜,让我们对后续故事格外期待。
访谈结束,刘良似乎意犹未尽,他在微博上留下祝福:“去了@长江日报现场,才知道我们这是《面谈》第一期节目。祝这档节目越办越好!”(长江日报记者徐佳)
【编辑:张靖 戴容】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