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行业,不论是什么领域,教授知识的学堂,传授技艺的梨园、作坊、武馆等,可以说百工技艺,多是采用师徒带徒弟的方式,一路传承过来的。

我们传统上经常讲“拜师学艺”,拜师是学艺的前提。这种师徒关系,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伦理,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于弟子来讲,具有绝对的权威。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1)

说起这种绝对的权威服从关系,还与西周初设立的“工商食官制度”有关。什么是“工商食官”制度呢,就是那个时候经商,不论是做什么,所有的商业活动,手工作坊,都是在国家认可之后,世代相袭,其他人不能经商,经商者中途也不得改弦易辙。

也就是说,你家陶器做得好,国家就让你一直从事陶器制作。兵器锻造的好,那就负责给国家生产兵器。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2)

这样一代传一代,有点像现在日本的一些小作坊,技艺传承少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一问,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个的。日本的匠人精神举世皆知,与这个传承精神也关系密切。

其实日本的技艺传承,不是土生土长的,人家学的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前的“工商食官制度”,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这种技艺传承模式。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3)

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干一个行业,就一直干下去,在一个领域,就一直传下去的特点,是技艺乃至知识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由于行业的长久永不间断传承特点,由此,最后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阶层,称为“士农工商”。

传统的收徒方式,师徒关系,明显受到“工商食官制度”的影响,注重权威,注重服从,师徒之间,情同父子,关系牢不可破。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4)

当然,由于拜师的早晚,与师父相处的时间,乃至与师父情义的不同,虽然拜了师,但弟子间还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说,弟子有三种:

入门弟子

登堂弟子

入室弟子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5)

拜了师就算进了门,都可称弟子,这种弟子称为入门弟子。拿教书授徒的孔子来说吧,弟子之多,史载三千之众,这三千弟子中大多属于入门弟子。平常也就是上课时来听听课,下课就走人,私下并没有过多交往,更没有一对一的私授。

另外入门弟子,也是对初拜师学生的称谓,意为方进师门,学艺不精。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6)

接下来,就是登堂弟子,以孔门为列,七十二贤人可归为登堂弟子。古代传授技艺的庭院一般比较大,进了门之后,还要穿过长长的庭院,然后才进得厅堂。

所谓登堂,也就是拜师习艺已经有些时间了,与师父相处的时间很长,期间得过老师的指点,进步很快,学业技能已经有所成。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7)

最后,才是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师父重点培养的对象,今后要接道统承法脉的。还拿孔门为例,连率真的子路也曾被孔子批评为“升堂而未入于室”,可见入室不易,弟子虽多,最后能入得室者也就几人而已。

一旦成了入室弟子,师父就要“口传心授”一些真东西。所谓心传,在于心心相依,念念相通,重的是诚意正心、见心见性,这靠的是自己。口授的是技艺学问,重在明师善导、弟子好学,这靠自己更靠老师。

记名弟子与不记名弟子区别(入门弟子登堂弟子)(8)

一个人的学问技艺可通过老师面提耳命的形式学习积累下来,但道统法脉却不能以此而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道”可意会不太容易说得明白,须诚意正心、以心观心的去悟、去修、去践行。

三种弟子,对师门而言,入室弟子需要的天赋与心性最高,当然也最难遇。一旦遇到,师父往往会主动把其收为入室弟子,以使本门的法脉技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