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获麟采薇

武帝问达摩(当禅宗遇上论语之一)(1)

达摩见梁武帝

一 公案原文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上问:“朕建寺斋僧有何功德?”摩云:“无功德。”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这是《碧岩录》中的第一则禅宗公案,非常有名,略知禅学者都有所耳闻,其中有关达摩东渡的故事,更成为日后中土禅宗兴起的历史根源。

对这则公案的解说,一向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只说说我的看法。

一 廓然无圣


梁武帝问了达摩三个问题,第一问是:“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这一问,是本则公案的核心关键。

所谓圣谛,是佛学的专有名词,据说又分为真谛和俗谛。真谛、俗谛合二为一,就是圣谛。

但实际上,这些名相分析,都是无谓的文字游戏,在禅宗公案中,根本用不着这些花胡哨。

梁武帝不过是问:“佛教的最高义理是什么?

在禅宗公案中,类似的问法还有:“如何是佛法第一义谛?

达摩回答:“廓然无圣!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空空旷旷,没有圣人!”(廓然即空旷之意。佛教所说的圣,多指佛菩萨。“释迦摩尼”的本义,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达摩的意思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凡圣不分。

可要是这样的话,达摩说“凡圣无别”,岂非更加明白直截,何必打马虎眼,说什么“廓然无圣”呢?

其实,达摩的意思很简单,他说“廓然无圣”,指的是释迦摩尼成佛之前的世界。

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也是第一个佛(佛经中说,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很多佛,但这只是神话物语,并非历史的真实)。那么在释迦之前,这个世界本没有佛,自然是“空空旷旷,没有圣人(佛)”了。

这实在是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可是,且慢!这个最简单的事实,为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呢?

释迦之前没有佛,他的成佛,全靠自悟和自度。释迦成佛之后,信佛修行的人都说自己在“学佛”,可是他们应该想一想:释迦摩尼没有成佛的时候,他成佛是向谁学的?

想通了这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禅宗强调“自性自渡”。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又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药山惟俨禅师说:“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这些说法无非是强调自悟和自度。

禅宗还有一句话说:“佛不渡众生,众生皆自渡。”亦是此意。

达摩说“廓然无圣”,就是告诉梁武帝:佛教的最高义理,就是要像释迦摩尼的成佛之路那样,靠自己开悟!

如此而已。

二 儒家的类似说法


武帝问达摩(当禅宗遇上论语之一)(2)

鹅湖论辩

其实这个道理,儒家也讲过,而且讲得更加清楚明白。

陆九渊与朱熹在鹅湖辩论,朱子主张,要学做圣贤,必须读圣贤书。

陆九渊问:“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

尧舜之前无书可读,他们是怎么成为圣贤的?

陆九渊这一问,跟达摩的“廓然无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建寺斋僧无功德


达摩的回答,梁武帝没听懂,所以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朕建寺斋僧,有何功德?

建寺斋僧无非是为礼佛,可是达摩分明已经告诉了梁武帝“廓然无圣”的道理:要成佛,全靠自己开悟,那你何必求神拜佛呢?

“佛不渡众生,众生皆自渡”,这个道理,梁武帝终究是不明白。

禅宗有一句歇后语,问:观音合掌,所求何人?

谜底是:求人不如求己。

只这一句,便尽了禅宗奥义。

四 是谁不识


达摩的第二个回答,梁武帝仍旧不懂,因此他第三次发问:“对朕者谁?

达摩曰:“不识。

设身处地想,梁武帝必定认为达摩在搪塞他:你怎么可能不认识自己?

可惜梁武帝没有回过身想一想:他又何曾认识自己呢?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梁武帝若识得自性,何须达摩再三啰嗦。

武帝问达摩(当禅宗遇上论语之一)(3)

认识你自己

禅宗经常教人“识得自己本来面目”,又教人“领略本地风光”,都是教人认识自己。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门楣上,也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可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五 儒家的类似说法


武帝问达摩(当禅宗遇上论语之一)(4)

孔子讲学图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考问弟子何谓仁、智。子路曰:“仁者使人爱己,智者使人知己。”子贡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颜回曰:“仁者自爱,智者自知。

梁武帝既不知人(错过达摩),亦不自知,水平只在子路与子贡之间。

梁武帝的三个问题,越问越差。

他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是圣谛第一义?”不失为一个好问题。达摩回答:“廓然无圣”,直是扫空万象,枯海见底。可惜梁武帝听不懂。听懂了,后两个问题就不必问了。

第二个问题问功德,这是“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早已落了下乘。

至于第三个问题,更说明他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识。

达摩见点化不动,遂渡江而北。

六 祖师给我洗脚


后来雪窦重显禅师讲到这个公案时,在禅堂上环顾左右,问:“这里还有祖师吗?”自答:“有,唤来与老僧洗脚!

雪窦唤祖师给他洗脚,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明白了“廓然无圣”,就知道:圣(佛)都没有,更何况是祖师呢?

当我未成佛时,我全靠自度和自悟,无所求于祖师;当我已成佛时,我就是佛,我就是祖师,更无所求于祖师。

既然无所求,也就不怕开罪他们,无需礼敬他们,就算这里真有祖师,唤他来与我洗脚,又有何妨?

后来禅宗呵佛骂祖,无非此意。

七 儒家的类似说法


武帝问达摩(当禅宗遇上论语之一)(5)

孟子

这个道理,儒家同样讲过。

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舜是人,我也是人,他能成贤成圣,我亦未尝不可!有所作为的人,就有这样的信心。

这句话如果让禅宗的人来讲,他们会说:“释迦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又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周文王和释迦是最大的豪杰,因为他们能无所待而自己兴起。

后来王阳明说:“欲成圣贤,先做豪杰。

只有具备了豪杰无所待而兴的大气魄,才谈得上成贤成圣。

孟子这句话如果让禅宗的人来讲,他们会说:“待释迦而后悟者,凡夫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释迦,犹悟!

怪不得《周易·系辞》说:“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果然不假。


原创不易,请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