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一本的编导生 本来想考公务员 结果了解后发现能报的岗位挺少的 而且据说晋升空间不大 再加上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闯闯再说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没什么实习经验 而且秋招快结束了 我还没有开始 家里希望我可以考研 可是考研今年也没准备 只能明年考了 而且我本身学习不太好 害怕最后只能考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 或者根本考不上 现在很焦虑 根本想不明白这些事情 求支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考研重要还是考编制重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考研重要还是考编制重要(还没想好怎么办)

考研重要还是考编制重要

双非一本的编导生 本来想考公务员 结果了解后发现能报的岗位挺少的 而且据说晋升空间不大 再加上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闯闯再说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没什么实习经验 而且秋招快结束了 我还没有开始 家里希望我可以考研 可是考研今年也没准备 只能明年考了 而且我本身学习不太好 害怕最后只能考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 或者根本考不上 现在很焦虑 根本想不明白这些事情 求支招

大可不必苦恼和纠结!人生的路有多种选择,考公只是其中一条而已。一、公务员有利有弊,要全面看待

一方面体制也有弊端,例如不自由,发展受限,收入一般等等,所以体制内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另一方面,如果回家乡工作,大部分中小城市好工作不多,大多集中在国企、教师、医生、公务员这类体制内工作,这方面看,体制内也不错。

二、“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闯闯再说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没什么实习经验 而且秋招快结束了 我还没有开始”

——每个人都不能预知未来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或许也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或许也会996、007,工作压力大,羡慕家乡慢节奏的生活;去家乡体制内,呆久了会觉得无聊,觉得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很无趣。

人呐,总是想要未曾得到的东西,忽略本身已有的东西,真正体验过才知道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一开始就回家考编,多半会后悔,年轻的时候没有去大城市拼一把,体制内辞职又不是特别方便。不如现在先去拼一拼,万一在大城市留不下,还有家乡的退路,还可以回乡考编制,家乡的门永远敞开着。

所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行了,还可以回家考编,这样做没错。

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大四上半学期,可以通过实习了解一下企业的工作压力。

一方面实习也不妨碍边工作边备考公务员;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离开了学校知道了社会是怎样的,工作有多辛苦,你的专业到底香不香,学会思考,未来自己的路,这样有前面的经验,真的能辨别很多。

最后无非两个结果:

1、适应企业的工作和压力。觉得工作有价值、有意义,自己也能够在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那就不要考公务员。

2、不适应企业工作和压力。大四下还有省考和各种选调生的机会,就算因为时间不足,导致国考没考好,仍有省考翻盘的机会。

如果企业生活毒打了你,那你就选择考公。如果企业成就了你,那你选择企业。

假如父母不同意实习,你可以告诉他们,实习不成功,还有一个附加好处,就是将来备考公务员会更卖力,彻底断了三心二意的念想,效果更佳。

三、“双非一本的编导生 本来想考公务员 结果了解后发现能报的岗位挺少的 而且据说晋升空间不大”针对专业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1、报考三不限岗位

三不限指的就是公务员考试中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大专以上),不限户籍的岗位。也许很多人会感觉条件放松了,所以报考公务员的概率多了,被录取的机会也多了。 往往这样的话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错觉而已,这样的话的表明有更多的人报考机会也多了,竞争的力度也大点了。 不少公务员考生一看到报考条件宽松很高兴,认为自己符合条件毫不犹豫地报考。但是很多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过来人”却把这类“三不限”岗位戏称为“万人坑”,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限制条件少报考的人也多,容易成为“炮灰”。

2、考研或转专业

通过考研换一个招考较多的专业,有的同学在大一大二期间还可以换专业,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筛选历年招录信息,推荐大家读:汉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等,具体还需要大家根据近三年国考和省考的招录信息自行筛选。

至于读什么专业,省考跟国考类似,大体招录较多的也是这些专业。

3、大学期间读辅修学士学位

国考和部分省考中,不少单位认可辅修学士学位的专业,允许以辅修专业报名。大家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报考单位,不要错失机会。

但前提是学信网可以查得到辅修第二专业的学位证。

4、读非全日制本科换专业

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换专业,前提是报考单位并未要求“全日制”。

非全日制本科有四种形式,即成人高考(函授、夜大)、自考、电大(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这四大学历又被称为“成人类教育学历“。

注意必须是正规渠道就读,学信网可以查到学历证 学位证,必须双证齐全才能报考公务员。

就读非全日制本科是没有应届生身份的,但可以在读期间,用原有专业报考。而且无论考生是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可以再读一个非全日制本科,和原有学历并不冲突。

5、就读第二学士学位换专业

主要招收当年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需要脱产就读两年。比非全日制本科好的一点是有应届生身份。

6、报名选调生

绝大多数普通选调生不限制专业,部分定向选调生也不限制专业,这是专业不好的同学一条绝佳的上岸途径。

至于晋升空间,如果不是考省厅、部委,大部分人都是科级以下干部,普通公务员的确晋升空间不高,对事业发展有野心的,建议不要报考公务员。四、纠结考研、考公选择

考公和考研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严格来说,考公是找工作,考研是读书深造,本不应该放到一起讨论。而且考公和考研可以同时准备,大二、大三开始同时备考,很多人两个考试同时考上。

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为了考公而读研,例如为了学术、没考虑清楚未来如何就业等等……这类情况我都会建议先考研再说。不过有不少小伙伴有此类纠结,我站在读完研究生,最后还是要来考公的角度,详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考研的目的是更好的找工作,还是投身科研学术?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不妨考虑一下考公,特别要结合所学专业。

因为广大劝退专业“生化环材”,或者土木、机械等专业学生,发现读完研之后,最好的选择仍然是公务员。每年都有一批研究生后悔本科就应该考公,花了大力气读研,感觉对找工作用处不大,这点要认真结合所学专业考虑清楚。

如果为了科研学术,毫不犹豫选择读研。

2、读完研,考公是否有优势?

读完研究生,考公是有一定优势,主要是部分岗位限制研究生报考,而且这些单位一般是部委、省厅,岗位比本科好。

报考定向选调生也有优势,一些省份定向选调生要求名校毕业生,如果本科学校不好,完全可以报考985名校,走定向选调生的途径进入体制内。

但笔试、面试一般不会因为你是研究生加分,公考面试大部分是双盲面试,即考官不知道你的信息,你也不知道考官是谁。所以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你是研究生,如果报考岗位不限制本科,那么你和本科生公平竞争,不存在什么优势。

3、研究生考上公务员,可以直接提拔副科长吗?

按照最新的公务员职级并行规定,硕士研究生转正定级为四级主任科员。

但注意!

四级主任科员≠副科长,不是实职领导,是非领导职务,本质上还是科员。类似于古代官员加封太子太保,听起来和军机大臣、内阁大学生差不多,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如果报考基层单位(县区、乡镇),由于单位职数有限,往往连四级主任科员也没办法定级,只能定级科员,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

这就更坑了,如果四级主任科员是“山寨”版副科长,那么定级科员,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就是“山寨”版的四级主任科员

4、研究生在体制内会不会重点培养,提拔更快?

有同学认为,我是研究生,那么在体制内提拔有很大的优势。

实际并不是这样的,主要看研究生学历在你报考当地的稀缺程度,如果当地研究生比较少,那么你是研究生的话,当地的组织部会很重视你,尤其是对人才比较求贤若渴的贫困西部地区

但如果你报考的是东部发达地区或者中部省会级城市,这些地区研究生并不少,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待。

我个人认为实际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资源,在体制内提拔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而学历的高低只是个人的一个加分项,如果在前三项你和对手差不多的话,那么你的学历就会有一定的用处,如果前三项不如对手的话,对手即使是一个本科,他的提拔也会比你占优势。

5、如果考上研究生,如何将学历优势最大化?

将研究生学历最大化,在考研的时候就要争取考985名校,如果考双非研究生,则上文提到的定向选调生就不能报考,考部委学历也不占优势。

既然学历是敲门砖,那么在你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1个环节就要把这个敲门砖的优势最大化。

尽量报考国省考要求研究生的岗位

比如说省考里的省厅,国考里的部委,选调生的话尽量报考定向选调生,事业编的话走人才引进。因为这些单位级别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是不同于基层岗位的。

如果和本科生考的岗位一样的话,那么考进去的话,尤其是你考的地方研究生也比较多,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对研究生有什么特别的照顾。

但是如果单位级别比较低,连四级主任科员都享受不到,只能在工资待遇是副科级,职务定科员,这点就比较坑了。

6、看完这些我仍然纠结是否考研?

那建议你先读研再说,毕竟读完研还可以考公。但公务员辞职读研就比较麻烦,而且未满基层服务期限,按照规定是不能辞职的,即使辞职也会限制考公,所以这点一定要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