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廖君泉

校丨戴宇 冯雪

“都说早教好,可到底该选啥!怎么教?”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已经证实了早期儿童发展投入的重要性。研究表明,0~5岁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影响其一生!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已意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尽管父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许多商家正是看准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大批儿童培训机构野蛮地涌现出来。据亿欧智库测算,2019年国内早教市场规模已达1,859亿元,预计未来仍将保持15%的年均增速,超80%的家长年均教育消费支出在5,000元以上。

千万别让早教毁了你的孩子(早教乱报毁孩子)(1)

在爆发式增长的市场环境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它们挥舞着“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神童”的旗号,各类夸张的广告铺天盖地,看似宣扬着快乐教育的理念,实则却是在贩卖焦虑。

千万别让早教毁了你的孩子(早教乱报毁孩子)(2)

确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在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性和情绪的发展上有着短期与长期的双向关联,科学合理的早教能促进婴幼儿脑部神经的有益发育。

而当下市场上诸如钢琴、美术、语言、编程等门类繁多的课程,是不是越早越多地给孩子报名各种课程,就对孩子的发展是越好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

早教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宝宝对探索世界的兴趣,而不是进行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让宝宝在5岁前过早地接受知识性的学习,无异于给孩子大脑的发展拷上了一把枷锁,也给他们增加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显然与父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千万别让早教毁了你的孩子(早教乱报毁孩子)(3)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孩子0~2岁左右为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移动和感觉来了解事物;2~7岁左右为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儿童以表象思维为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较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在此阶段前,数理逻辑的理解对儿童来讲非常困难。同时,过早的识字训练,对儿童而言仅是表面上的刻板记忆,不仅难以锻炼儿童的认知能力,反而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消磨孩子的积极性。

千万别让早教毁了你的孩子(早教乱报毁孩子)(4)

所以,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早期教育,应当是在生活和游戏中来完成的。

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学知识还不是其目的。对话、参与、互动,这才是早期教育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教育,永远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德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说过:“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年轻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远多于实际所需量,只有被经常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才能存活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过早进行灌输式学习,孩子的可塑性就会大大降低。

在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分化,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包括逻辑、语言、细节、理性等功能。大脑的右半球则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包括艺术、音乐、空间、形象等功能。

过早的灌输式学习,或许会使孩子的左脑超前发展,但却会限制右脑潜能的开发。科学的早期教育应当保障孩子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千万别让早教毁了你的孩子(早教乱报毁孩子)(5)

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家长应当依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年龄段的课程。提前传授过多的知识或技能,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揠苗助长的效果,损害孩子的发展潜力。

因此,家长们应避免过早地让宝宝接受知识性、技能性的灌输式学习,而应选择综合性、趣味性的课程,引领宝宝的自我探索,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开启绚丽多彩的快乐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