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它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前者的作者一般都是文坛大家,这类诗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之美;而后者则多数都是民间普通人所写,作者的名字有时候咱们都不知道,但它们的存在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诗词中的一丝烟火气。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1)

论诗作水来,前者多数是强于后者的,但论受欢迎程度,后者却并不一定会输给前者,这一点体现在打油诗的风靡上。

一:打油诗的来历和发展

打油诗是一种很特殊的诗体,相传发明者为唐代文人张打油。这个张打油有人说他只是个普通村民,也有人说他是个不得志的文人。虽然生平极少有史料记载,但他的打油诗却是大家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经典打油诗《咏雪》,大家可以读一读: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2)

这首打油诗,历来为后世所称道,原因就在于诗中几个有趣的比喻。诗题明明是“咏雪”,但诗中却没有出现一个雪字,20个字全部是白描,写大雪过后的情形。后两句身上白、身上肿的比喻,确实是令人会心一笑。

自张打油写火了打油诗后,这种诗体就开始风靡起来,到了北宋不只是民间有人创作,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人也都开始尝试打油诗。苏轼的《猪肉颂》等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打油诗。到了明、清,则出现了郑板桥、谢缙等经常写打油诗的文人。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3)

二、讽刺式打油诗备受青睐

一般来说,打油诗有两大特点:首先要够接地气,也就是这个“油”要打得起来,要够有意思;其次,就是要有存在的价值。打油诗虽然格律要求不高,但也绝不是顺口溜,它是传统诗歌的一种。它可以咏物、可以抒情,而最重要的是它往往充满着讽刺意味,所以它不是空洞无意义的。

本期就和大家说两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相传古代有两个秀才,颇有才气。一日,二人去朋友家吃饭,本打算饱餐一顿。但等了半天,主人家却只端上来一盘又细又薄的肉。兄弟俩一方面觉得主人家不厚道、太小气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菜的确不够吃,于是便当场一人写了首打油诗。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4)

薄薄切来浅浅铺,厨房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挺简单,大家看一眼就能明白,但写得却是巧妙得很。前两句,写厨房切菜时的情形,叠用薄薄和浅浅这两组字,令全诗朗朗上口,也充满了画面感。而“费工夫”则是暗指,她要切成这样,也确实不容易。诗的后两句,则是形容肉切得薄,害得他都不敢开窗户,怕一开肉就被吹进了太湖。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5)

第二位秀才受到第一首诗的启发,也写了首更绝、更夸张的,大家且看:

主人之刀利且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一片切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飘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觅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大家看这首诗,是不是更有味道。首句也是写切肉的过程,两个“之”,两个“且”,也是为了让全诗读来更朗朗上口。三、四两句,则用了两个量词,一片和二重,再加上如纸的比喻,具体写肉的薄。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写一阵风吹来,肉就被吹到九霄云外了。写到这,诗人还不肯罢休,还要再夸张一点:我急忙叫人去追它,可是它去眨眼就飞过了十二峰。

秀才和农夫上公堂(两秀才去朋友家吃饭)(6)

两首作品都写得充满了讽刺意味,主人听完后惭愧不已,默默地给这哥俩儿加菜去了。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打油诗,虽然它们的水平比不上正统诗作,但却因为够有趣、够有想象力,多年来一直很受大家的喜爱。

打油诗发展到了现代,已经成为了一种老少都爱写的诗体。不过大家在平时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打油诗真的不是顺口溜,也要注意押韵。大家平时还见过哪些有趣的打油诗呢?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