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网络一度流传现代汉语都是来自日本,中国都是抄日本等诸如此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骇人听闻言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网传所谓现代汉语词汇来自日本,大部分都是中国出口转内销,由于清末民初的动乱,反而被日本反向输入回来,而一些对近代史一知半解的史盲就开始变相夸张虚构出现代汉语词汇来自日本创造等匪夷所思的言论,好误导一些不关心事实真相的普罗大众。

现代汉语有哪些版本(现代汉语来自日本)(1)

这里我先列举几个广为流传的所谓来自日本的名词如“警察”、“经济”、“民主”“自由”“科学”“社会”“封建”“法律”“服务”“哲学”“共和”“商业”“革命”“文化”“化学”等等…其实这些名词在中国文献经典中早已有之,且普遍使用,而近代运用也是从清朝开始的,并不是日本。

以免被控胡扯这里给大家找几篇文献给大家看看:

如“警察”《册府元龟》卷198的数据:“(吴)赤乌三年(公元240年)正月诏曰:‘而吏民不良,侵夺民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警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三国时期的吴国已使用“警察”一词。

现代汉语有哪些版本(现代汉语来自日本)(2)

《汉书》中有“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的记载。当代学者多承此说,认为汉代已有“警察”一职。

《金史·百官志》“诸京警巡院使一员,正六品,掌平理狱讼,警察别部”的记载,认为“警察二字,始见《金志》打破“警察”一词来自日本的谣言。

“司法”:《天官书》‘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不同。《星经》又曰‘六曰司法’。

“民主”:《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蔡邕注:“民主,天子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昌遂据江夏,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这里可以看出“民主”一词最早来源。”

“科学”:冯天瑜在书中说,以他所见,“科学”作为一名词,早在唐代就有。唐昭宗光化年间,诗人罗衮的《仓部柏郎中墓志铭》开篇写道:“近代科学之家,有柏氏仓部府君讳宗回。

南宋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说:“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日本近代哲学家西周具有较深厚的汉文基础,知晓古典汉字词“科学”的“分科之学”含义。他又是最早系统接受并译介西方哲学的日本学者,受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关于知识应当分六类的观点影响,提出“大凡学问,皆有学域之分”,并以“一科一学”意译Science,这里强调的是“分科之学”,仍没有脱离汉语“科学”的含义。

所以“科学”实则是一个中国古典词,唐宋时期传入日本,19世纪末,日本用“科学”翻译西方的Science一词,到20世纪初,这一翻译又被引进中国。“科学”一词经历了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过程。

“经济”:例如《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自由”: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尔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群小,随情与夺。”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革命”:《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例如商汤推翻夏朝被称为“汤武革命”。

“社会”: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载:“诸军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会,结缚台阁,迎列于道,观睹者纷纷。”明《白兔记》第三出:“今年社会,可胜似上年么?

“商业”:《醒世姻缘》:以客为道、以商为贵、以农为本,今时之日天下以商业为尊。”

“共和”:《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张守节正义引韦昭曰:“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宋欧阳修《明正统论》:“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周之统尝绝十四年而复续。然为周史者,纪周、召之年谓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

“政治”:《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封建”:《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毛传:“封,大也。”郑玄笺:“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

“文化”:西汉《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化学”:1970年,日本学者坂出祥伸指出“化学”首见于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杂志《六合丛谈》(1857年-1858年)。1981年,中国第一篇探讨“化学”译名来历的论文发表。潘吉星和袁翰青先后指出:“化学”一词首出于韦廉臣所着的《格物探源》,随后沈国威据王韬日记推断出:“化学”最早出处源自来华传教士戴德生。日记记载:“十有四日,丁未,是晨郁泰峰来,同诣各园游玩,戴君特出奇器,盛水于杯,交相注,曷顿复变色,名曰化学,想系磺强水所制。”这是“化学”的最早首创。

“机关”:汉王充《论衡·儒增》:“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

上面所述都一一列举,其他多如此类的所谓日本来的词汇在中国文献典藏中都能找到出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随后本人翻阅大量近代史料并没有所谓汉语字词来自日本的说法,但是有关近代西学东传,日本明治维新后有过大量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和工业革命后产物的学术名词的数据,但是当时日本识字率低下,大部分日本人掌握的汉字词有限,同时对很多汉字词也无法理解,也不知如何组织运用,但是当时日本人渴望获得更多西学知识的迫切来改变日本现状,有日本学者主张从中国获得的古典文学著作下手,引经据典利用古典文学词汇,加以利用,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换句现代话说日本行为属于二创。

那同时期的中国清朝有引进西学进行翻译吗?当然有而且不少,譬如著名的洋务运动,除此之外还有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

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这些所谓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现代汉语有哪些版本(现代汉语来自日本)(3)

其实更早从明代徐光启和李之藻这类学者就开始翻译西学了,1604年春,徐光启到北京,还未参加礼部的会试,就去拜访利玛窦,明确提出要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604至1607这三年间,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乎天天见面,双方的讨论除了天主教义外,其他的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内容涉及数学、水利、天文、历法、火器等,只要利玛窦能传授的,而徐光启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他都有兴趣学习。

1607年春,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译完了《几何原本》前6卷。《几何原本》前6卷出版以后,便成为中国近400年来唯一的定本。

1608年,以《几何原本》为基础,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合译了《测量法义》。徐光启认为,测量之法,扩充其原理就可以用于制水治田,不仅是方便,而且是当务之急。这体现了徐光启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数学理论,重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1611年,为了推动修历,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的协助下,先后撰写了《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三部著作,1612年完成《泰西水法》对中国水利工程有了重大贡献,而如今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名词如“几何”、“测量”、点、线、面、直角、菱形、四边形、正方形、平行线、相似、外切等都由徐光启创造而来,一直被沿用下来。”

品客评论:对于文化,对于文字来说,我们不能用狭隘的角度看待。特别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来说更甚,它不仅影响了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这就像美式文化对于我们文化的影响一样。即便说之前我们的光辉历史文化影响巨大,但为什么别人拿去发扬光大,然后反哺我们,我们要用狭隘的心理和恶语相向,这样并不是一个大国所展现的格局,大家觉得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