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0年,勾践又回到了越国,回到了他的故乡。

勾践卧薪尝胆后面是怎么灭亡的(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1)

越国在勾践的父亲时期,拓土始大,成为千里之国,勾践战败之后,入吴为奴,原先的地盘分崩离析,有的已被吴国夺走,有的则自立山头,处于三不管状态。

按《国语》中的记载,此时越国的地盘仅为百里,“南至于句无(今浙江诸暨),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东至于鄞(今宁波),西至于姑蔑(今衢县),广运百里”。

区区的百里之地,还能有什么作为,勾践感慨万千。

“报仇!我要报仇!”勾践对范蠡说。

三年共同养马,三年同室而居,勾践对范蠡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和信任,也有着一种特别的依赖。

于是,范蠡成为越国新都城的总设计师,他把原先的都城从诸暨搬到了会稽。

会稽这个地方,一来山川险固,易守难攻;二来越王兵败于此,被困受辱,比较有纪念意义;三来是希望可以获得祖先大禹亡灵的庇佑。

新都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着臣服于吴国,并扬言说,这是为了畅通向吴国进贡的道路,也好让吴国的军队随时可以很方便地出入。

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践不设豪华的宫室,他住着和老百姓们一样的房子。

勾践为了不忘记复仇的使命,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休息早了;脚冷了,就用冷水泡脚,让自己保持清醒。总之,勾践用了种种手段来折磨自己,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恨。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越王勾践的图强历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等古籍中都有记叙。

《史记》上这样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随时都要仰起头来,把那个苦胆舔尝一下,让嘴里有个苦苦的味道,还特别交代,坐着的时候、卧着的时候、喝水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要尝一尝胆。

但是,古籍中都只记载了越王勾践“尝胆”之事,并没有“卧薪”之说。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都说“卧薪事不知所出”。

所谓“卧薪”,就是睡觉睡在柴草上面。而“尝胆”,则是品尝动物的胆汁。

勾践归国之后,为了记住仇恨,记住曾经吃过的苦头,不让自己有任何的松懈,“尝胆”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卧薪”则不一定了,勾践可以不享受,可以住简朴的居室,可以和百姓们同甘共苦,但住在王宫里还睡在柴草上,却不太合理,所以史书上没有“卧薪”一说。

勾践卧薪尝胆后面是怎么灭亡的(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2)

那么,卧薪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是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的事,他在当奴隶的时候,也只能睡在柴草上,所以,勾践早期在吴国时为“卧薪”,后来回到越国之后为“尝胆”,这样才比较恰当。

“卧薪”是被逼的,迫不得已,“尝胆”则是一种需要。

《吴越春秋》里还有这样一段话:“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因此,我们不难推知:勾践自从尝过夫差的粪便之后,嘴里就有了一股怪怪的味道,导致他吃什么好吃的都没了胃口,所以吃饭前先要舔一下苦胆,“以乱其气”,这个才是“尝胆”的主要原因。

由于此等丑事,越国人并不知道,仅勾践、范蠡二人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以为勾践尝胆,是为了奋发图强。(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口臭”之事也是不能忽视的。)再后来,“卧薪尝胆”逐渐演变成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不敢安逸的成语典故。

▌摘自《霸王的春秋》 吴闲云(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