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1)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青铜器是中国古老文明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有过辉煌历程的重要标志。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间,中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物。在其成熟期——商周时期,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它不仅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以其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展现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1951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辉县赵固的战国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件“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这件铜鉴,以其浑厚的造型、精细的纹饰、画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2)

图片来源▲新浪图片·老乐聊历史

鉴,是古代的一种器物,形状像大盆,有耳可提。用青铜制成。作用有三:一是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洗浴用。二是盛冰,用来冷藏食物。《周礼·天宫·凌人》云:“春始治鉴。”(春天就开始准备好用以冰藏食物的鉴)郑玄注:“鉴,如甀[zhuì](瓮一类的陶器),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三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到了需要冷藏食物的时节,将冰放进窖中,鉴放在深三丈的地方。冰放进后,则凝固为一体,将食物封住,如同土山一样。三是盛水,用做照影、照面之用,即相当于现在镜子的功能。《诗经·邶风·柏舟》云:“我心匪鉴”;(我心不是青铜镜)毛传注:“所以察形也。”用鉴盛上水,水平如镜,就可以照见自己的身影,或是知道自己的面部是否干净。进一步说,就是一经鉴照,便可知好坏。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开去,便衍生出“鉴定”、“鉴别”之词语来。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3)

图片来源▲魅丽赵固

“燕乐”,是古乐名。有三种含意:一是祭祀宴享之乐。“燕”同“宴”。即君与臣以及四方来宾在祭祀燕饮时所用之乐。“乐”,指音乐舞蹈。二是内廷之乐,也称房中之乐。是夫人们所用之乐。三是乡乐,即乡人所用之乐。乡乐、房中之乐、宴乐,内容一般相同,都采用《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诗来歌之舞之,只不过是乡人用之谓乡乐;夫人用之谓房中之乐;而王之燕居用之谓之燕乐。“射猎”,是诸侯为即将举行的祭祀、朝觐、盟会等活动而进行的一种射技、射猎活动。该鉴上的图案便是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宴会射猎场景之写照。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4)

图片来源▲豆瓣·纳兰拉着顾惜朝

抛开西周前期的铜器不说,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的铜器,装饰花纹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鸟兽形图案,往往是几条屈曲蟠绕的线条;一种是粗线条的几何形图案,花纹粗枝大叶,比较呆板地对称着。而到了战国时期,花纹就显得细致,显得生动活泼了。鸟兽纹的图案,不仅鸟兽的形象很具体,很生动,而且曲折飞舞,栩栩如生。几何纹的图案也很细致,而且变化多端。这时候最突出的纹饰便是车马狩猎、水陆攻战、宴乐等图案。而且这些图案都是描写现实生活的,这种描写现实生活的图案的出现,是艺术进步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战国时代的艺术,有着飞跃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实用艺术品的进步上。青铜器是实用艺术品之一,除了它在制作上较大有的进步外,重要的是在装饰艺术上有长足的进步。此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5)

图片来源▲网络

该铜鉴为战国中期之物,器高约13厘米,口径45.2厘米,底径约20.3厘米,壁厚不足0.1厘米。它与一般战国式铜鉴相似,口大底小,两耳有垂环,口沿外折,平底无足。质地极薄,发掘时它已被压碎成为数十块。经过补缀接合,器形才开始显露出来。两耳的形状为纽形,以圆形疤钉连接在器壁之上。耳上的垂环为“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6)

”状纹饰,质地为砂粒,上分有节。鉴的质地为青铜,虽然很薄,但却极为坚硬。表面为光素面,内壁上用利刃精刻出两列花纹,纹饰细如发丝,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口沿上刻有一列松鹤图案,一般为三棵松树间一只仙鹤。环周一圈,共刻有仙鹤12只,松树37棵。仙鹤之姿势为昂首阔步,睥睨一切,仪态豪迈,高傲似不可攀。口沿界线下另缀有垂三角花纹69枚,花纹内侧各填有“品”状三星,界下亦刻有三角三星垂花纹41枚。在上下两垂花界间,为图案的主要部分,用白描手法精刻出燕乐射猎图三层,内容颇为丰富。大抵半周属燕乐,半周属射猎。燕乐部分,以建筑物为中心,左边敲钟,右边击磬。明显可见者共有人物28个,鸟兽8只,各类乐器43件。左边以墙垣、房檐为界线,右边以墙垣、绳索纹为界线。射猎部分,有人物9个,林木鸟兽30只,器物23件。展现的画面上皆为园林池沼之风物,内容十分丰富。显然可见的,如中心部分之建筑物,高广宏伟,结构合理,比例协调。板瓦和简瓦的组合,齐整有序,已见出唐宋以后屋坡建筑之身影;斗拱和楹柱排列,既显出开间空间之阔大,又显出支撑屋顶之强劲,观之,使人顿感气势宏伟。而且,这幅建筑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见《辉县发掘报告》结束语)编钟和编磐的悬挂姿势,使人觉得耳边似乎已传来悠扬之声;笙竽的形制,又见出战国时代乐器制作技术之先进。操乐人员,那种击钟击磬、且击且舞的优美姿态,使人禁不住要随他们翩翩起舞,极欲跳上一番才觉尽情尽兴;头上所戴的盒形冠和束成燕尾形的头发,又使人感觉他们的优雅可爱;拖长服束细腰的装饰,又表现出那时候人们的审美情趣之高。最下方有厨房,厨房内人员各司其职,端鼎拿豆,递送饮食,忙忙碌碌,气氛紧凑。另有林园,林园内有的在张悬罗网,有的在张弓插矢,捕鸟射猎,全神贯注。那荡舟瞄射姿势之妙,让人决不怀疑他们能够一网打尽,一矢中的。还有牧马人在替马洗浴的,那驱牵鞭策之神情,显示了他们的尽心尽责。池沼、鸟兽、林木的分布,以及旌旗的飘扬等,皆以写实手法表现出来。纵观图案中的动态全景,真有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人物的形态,有坐的、立的、跪的,有作授受状的,有作射击状的,有边歌边舞的,有摇橹荡舟的。还有或弹、或敲、或击、或吹的。牧马养马人,或牵或引,或鞭或驱,或把梳洗浴。马儿,或行,或涉,或踢且鸣的。鸟儿,或立,或走,或瞻前顾后,或展翅飞翔,或觅食叨噙,或集于一屋。器物,或置,或植,或悬挂,或飘扬。真乃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二千三百多年前已经消逝的事态,如果仅凭文字记录,是难以惟妙惟肖地将它表达出来的。而此鉴上的写实真迹,保存了这些场面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根据图案,便可恢复想象出古代社会许多不可推想的情况。由此而论,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实在是一件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7)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四川新闻网

奴隶制时代,一般平民,只有在社祭和腊祭时才有机会参与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社祭,是春季对社神的祭祀,目的在于祈求丰年。社,一般设在树木茂盛的丛林中,并筑有陈列石块或木块的土坛。腊祭,是冬季酬谢有关掌管收获的鬼神的祭祀,带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当社祭和腊祭时,常常宰杀牲畜,男女齐集,举行酒会,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十分热闹,子贡曾说,腊祭之时“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又说,这是由于百日勤劳而给予“一日之泽”“一张一弛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道也”。(见《礼记·杂记下》)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个体农民普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因而这种群众性活动就更加活跃了。同时,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地主和商人聚集到城市中来,使许多大的商业城市里也纷纷开展了文娱活动。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8)

图片来源▲堆糖·經年雨安

宫廷方面,也是如此。奴隶制时代,各国宫廷中都有一种供国君娱乐的艺人,叫做“优”。这种艺人善于唱歌跳舞,尤其善于说笑话,演笑剧。(这种笑话和笑剧成为后世戏剧的萌芽)战国时代,虽然政权的性质已改变,但这种习俗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战国时代上下都充满着欢娱气氛。

辉县的来历(辉县文化战国时)(9)

图片来源▲《共城史话》

民间也好,宫廷也好,此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的发现,表明了辉县在战国时代的歌舞升平现象,又表明了那时候的辉县,无论从文化上还是经济上讲,都是一个发达地区。

资料来源:《共城史话》 张有新 著

「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