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母上大人收到一款茶。

回家的时候她特别兴奋,说,哎,林阿姨送给我一盒茶,据说要十几万一斤呢。你来看看怎么样?

拿过包装,看了看,说,嗯,包装还行。

我妈看我脸上一片淡漠,兴奋减了一点,问,不好吗?

我说,除了包装,别的都不怎么样。

我妈不高兴了,说,敢卖这么贵的茶,怎么可能不好?不好敢叫这么高的价吗?难道不怕物价局罚款?

无奈地摇摇头,转身去柜子里拿书,递过去,说,这本《人性的弱点》,你看过就明白了。

我妈仍然在努力挣扎,拿起盒子翻来覆去地寻找,最后眼前一亮:“你看看,这盒子上写着“非卖品”呢,这茶是不卖的!自己留着喝的!”

拿过来一看,果然,大红色的盒子上,贴着白色的像小闲章一样的标签,上书三个字,非卖品。

原本只显高端奢华的包装盒,只因为多了这三个字,赫然就尊贵了起来。

如果说没贴非卖品标签的盒子,只是显示出价格优势的话,那么,贴了了这三个字的盒子,则显示出了其贵族气质来。

这是谁做的产品,果然高大上啊。

有才,要学。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2)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3)

《2》

原本平平无奇的一盒茶,在贴上了“非卖品”的标签之后,瞬间就感觉稀有了起来。

像茶界的大熊猫、白鳍豚一样珍稀,罕见,少有。

非卖品,就是不卖的。

正如那些卖孤品翡翠的商人一样,拿一款特别好的货,摆在那里,放个小卡片“非卖品,仅供欣赏”。

这七个字,分分钟傲娇出天际。

李麻花说,每次看到这种拿出来炫耀的非卖品,就很想揍人——你不卖就不要拿出来拉仇恨!放家里自己欣赏就好了,既要让人看见,又不让人买,这不故意撩人么?

说得很是,我难得同意她一回。

人类有两大恐惧,一,不能拥有。二,害怕失去。

贴上非卖品标签的茶,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不卖的,你通过正常的商业手段是不能拥有它的。

一句话,买不到!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稀少的物件,必定很多人抢。

既是买不到,那必定是好东西,很多人自然会作如是猜想。于是,这款茶,必定在某些茶友心目中,成为圣洁的,不可亵渎的白莲花。

还没拥有的,无论如何想要拥有一盒。已经拥有的,无论如何要炫耀一把。

因为轻易得不到,而倍加珍惜。因为不卖,故而身价更高。

一个“非卖品”,立马让平庸的东西,变成了皇冠上的宝石。

璀璨夺目,而遥不可及。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4)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5)

《3》

贴了非卖品的茶,让人感觉到的是高档。

有句老话,说,没有不卖的商品,只有不卖的价钱。

我太外婆也说过,只要银子够多,再高的门槛都能砸得下来。

这是世俗行规。

那么,一旦有一道门槛,使了很多银子也砸不下来,那这道门槛,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特别令人敬服。

而一款出了高价还买不到的茶,必定也会给人一种高档的,不流于俗的感觉。

“这茶肯定好,都不需要拿出来卖,内部就定走了。”大多数买不到的人,会作如是想。

“这茶不卖,说明产量不高。不能量产的,都是小众茶,都是好茶。”转念一想,“这样好的茶,我怎么可能不拥有一次呢,哼,想办法我也要弄一盒来试试。”

说是不卖的,但也没说不换啊。

比如缴个会员费三五千,万八千,就可以送一盒。这不也就变相地有价格,可以销售,可以购买了么?

看,人类的思维规律,轻易就能叫人掌握了去,轻易就能让人揣摩了去。

于是,应运而生的非卖品,就轻易叫人喜欢了去,想尽办法买了回去。

所有产品打造出来,就是要卖的。不卖,又何必费劲巴拉地做包装,做茶?做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花钱的。

如果不是有利可图,何必浪费这些时间和精力呢?

既是费了心费了力费了成本,那必定是有所图。

搞出大阵仗,必定有大图谋。

人家不卖,只送,图的,就不仅是这一盒茶的钱,可能,是那些隐性的,潜在的,相当于几十盒,几百盒茶的钱,的数字。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6)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7)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8)

《4》

贴了非卖品的茶,让人感觉贵重。

从懂得收礼物开始,村姑陈在心里,就对礼物做了分类。

有贵重的,有不贵重的。当然不是凭价格来定贵重与否,而是凭心意。

譬如,我表姐买了一件衣服,穿不上,太小了,家族里只有我一个女生,只能送给我穿。这种心意,就比较普通,不算贵重。

而从小就认识的菜市场卖豆腐的陈伊姆,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卖,生活窘迫。某次我去买鱼丸,她看好久不见,于是硬塞了一盒黑豆腐过来,这份心意,就非常珍贵。

你有很多的东西,送一点给别人,是分享。

你只有很少的东西,还要送给别人,这就是贵重。

情义值千金。

这种非卖品,不卖只送的,让收礼的人,感觉到的,就是如同村姑陈收到那盒热腾腾的黑豆腐一样的心情——心意贵重,沉甸甸暖洋洋。

明明是一盒只值两百块的茶,一旦成为非卖品,立即身价倍增,能送出十倍百倍的心意来。

那种被极度重视而形成的珍贵感,让人的肾上腺素飙升了好几个汞柱。

虽然人家也知道,这茶价格应该不高。

但人家同样明白,这不卖只送的东西,心意珍贵。

不卖,那就只有少数人才可以获得。

不卖,那就是私藏品。

珍贵吧?当然!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9)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10)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11)

《5》

小时候学语文,老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大家要好好学。

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你是语文老师,当然说语文好。英语老师也说英语好呢。

现在,不这么看了。

文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事的符号。

它还承载了许多的含义,拥有许多的指向。

比如,非卖品,这简单的三个字,就蕴含了无数的内容。

稀少,高档,珍贵,这些隐喻,都在这三个平平无奇的汉字里,巧妙地浓缩了。

并且,人家只说了非卖品三个字,其它什么都没说,那些隐藏的意思,都是旁人自自己想象引深出来的,跟人家,可没什么关系。

出了什么事,可跟人家毫无关系。

就像美人含羞带怯的一个“嗯”字,能被解读出好几层意思来,一个样。

人家美人可啥都没说,那些所谓的“深意”,可都是丑男人们自己想出来的。万一出了什么岔子,是赖不到美人头上的。

毕竟人家什么都没说都没做,人家连暗示都没有,是你自己想象力太丰富,自作多情了。

不由感慨,这才是撩汉的最高境界啊。

美丽的女人,个个是古代隐藏的营销高手。

而能想出非卖品三个字的商人,也不是普通的商人。

至少,是读过心理学的。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12)

香港70年代文艺片(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13)

《6》

香港的陷落,炸掉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

非卖品三个字一贴上去,打开了多少故事的大门,活生生成为了成功的营销案例。

非卖品,含义太丰富了。

村姑陈决定借用。

也去印一大叠非卖品的标签,贴在茶叶包装上。

这是不卖的,是稀少的,是没什么量的,是紧缺货,肯定高档。并且,稀有物品相赠,可见心意贵重.......

大家若是收到我的非卖品,一定要庆祝。

等标印好之后,要把第一个标签,贴在李麻花背上。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陈姑贴字,非卖品。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