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觉醒了66天的内求外修,点击右上方“关注”,持续提供改变底层思维,从而改变行动的具体实操方法和心灵成长体验。

不是只有伟人才可以创造奇迹(都拥有安静的力量)(1)

静能生慧。

朋友心如止水说: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顿悟以来,惊觉原来我苦苦追寻的,竟是安静的力量。

就像现在的我,很喜欢安静,不喜说话。

我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每天都在构思思考。

唯有安静,让我的心更清明,更好的创作。

同时我希望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静一点,再静一点,

这样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享受,而不是囫囵吞枣,这样我的时间才会被充分利用,这样我的每一天便不算白活。

昨天我也对一咨询者讲:

“还有一个概念,非常非常重要‼️

我让你思考、写作,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都只是为了让你的心安静下来。

所有成功人士都毫无例外拥有安静的力量。

只有心安静了,你才能听到你内心那个你渴望的声音。

没安静之前,你听到的都是你的欲望。

抄经书,会让那颗浮躁的心慢下来,静下来。

你为什么独处、冥想,本质都是一样的,是为了让你的心安静下来。

念头少了,我执少了,自然平静了。

还有 那个“在意别人的看法”,本质也是我执,是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你管别人怎么看你呢?自己觉得自己好就好了。

这点很重要,别人怎么想你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只需要关心别人怎么想的就行,看清别人的内心世界,看清世界的真相。

反观人本身,就是因为有情绪在,内心戏太丰富,太关注自己,所以才听不见内心的声音,看不清外界的真相。”

不是只有伟人才可以创造奇迹(都拥有安静的力量)(2)

以下精华全节选自《安静的力量》一书(作者:皮克•耶尔),我很喜欢,以飨大家。

一、通往止境之路

当我走进那个未来三天就要待在那里的小房间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清彻宁静的世界。

一路上如麻的思绪、离家时看似紧急的电话,都被忘却了。

那一刻,我就在那个小房间里,房间里有狭长的窗户,向外就能眺望大海。

一只狐狸跳过篱笆,我不由自主地看着它,全神贯注。一只鹿在窗外吃着草,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个小小的奇迹进入了我的生命。远处钟声响起,我听着像是“哈利路亚大合唱”。

就在一天前,我还会对这样的情感嗤之以鼻。

但现在的我惊觉:

安静的疗愈作用胜过任何文字。

就在那一刻,我发现,只要我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受干扰,整个世界都会被照亮,感受到忘我般的快乐。

所谓天堂,就是在那里,你不会再神游到其他任何地方。

我当时感觉似乎被召唤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虽然事实上我从未踏足此地。

原来,我们不停变幻的思绪背后,有一种恒久不变而且不可否认的东西,我们去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反刍,而不是发现。

不久之后,走进静止世界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奢望。

我不喜欢总是待在一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我觉得,与安静为伴为我的世界带来了新鲜的价值和兴奋感。

那就像是我从自己的生活中溜出来,爬上一座小山丘,站在上面,我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

那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因为我就全神贯注地安坐在房间里,静静地读着书,仿佛这书是我写的。

我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来这里的目的跟我一样,我感觉自己跟他们是亲人,这样的感觉在我去其他地方旅行的结伴者身上从没有出现过。

当我驱车回到日常生活中时,我感到一种自由,可以无须那么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包括我自己。

这一短暂的宁静之旅带给我的冲击是如此强烈,跟我平常的经历是如此不同,我感觉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

不是只有伟人才可以创造奇迹(都拥有安静的力量)(3)

现在的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我的眼前仿佛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地,绵延至远方的群山。

这跟普通人理解的快乐并不一样,也许你经历过一些别样的快乐后才会明白静止的意义。

走向止境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会到达什么地方,尽管没有边界,但是你可能对一路所见认知甚少。

它还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收获——正如我被莱昂纳德·科恩的冥想深深触动那样,你有可能彻底醒过来,感到精神振奋,心跳加速,就像在热恋中一样。

二、寻路止境

干作家这一行当的,因为职业特征,大多数时间里并不经常走动。

我们的创造力并不来源于在外部世界汲取灵感,而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将生活的养分转化成笔下的文字。

你可以说,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把运动的生命转化为艺术。

端坐于一处,那里就是我们的工作环境,有时也是我们的战场。

我承认自己最美妙的旅行都是内心的旅行。

譬如冥想静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假如一个人多年来有静坐的习惯,这个人的幸福指数会直接爆表,这是以往神经科学研究文献中未曾提及的。

我喜欢在飞机上就开始将自己体内的压力都释放掉,这样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平和,完完全全享受休假。

对我而言,空中飞行(坐飞机)就像是一个短暂的修行。在空中什么事情也做不了,那是非常自由的。我哪里也去不了,就坐在那里,看看窗外的云彩和蓝天。

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又都在运动,那景象实在是太美了。

佛教在解释人的心灵时会用到蓝天白云这样的比喻:

虽然有时候会有白云飘过,但并不意味着蓝天总是会被白云所遮蔽。

你若有足够的耐心,静坐在那里,总会看到蓝天。

有本摄影集,实际名叫“静止的旅行”(Motionless Journey),你可以把它看作关于世间万物变化以及不变的一次探究——为何即使你身处同一个地方,依然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本书最为震慑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描绘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图景。

你会看到当你走入止境时,你的内心以及你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处处充满新的色彩、新的景象、新的美景;

而其实,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改变。

三、黑暗中独处

静止的生活有时候带给人的不是艺术,而是怀疑或者自我抛弃。

任何想看到阳光的人都要在黑暗中度过许多漫漫长夜。

就跟任何恋爱关系一样,一开始的浪漫很少会让人看到即将到来的艰辛。

有几次,我在隆冬时节回家,刚到就遇上了雨雾天。整夜,雨一直敲打着那锡制屋檐。从窗户望出去,除了雾以外什么也看不到。一连几天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我感觉就像经历审判一样,在孤独中忏悔。

大雨滂沱,根本没有办法出去,我只能坐在雨雾中,这时才会意识到,外部环境实在太容易成为我们内心的反照,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内心。

以下是默顿日记第五卷上的一段文字:

“但我现在内心充满安宁(而在上周日,光是想到这个想法就足以让我充满愤怒和恐惧),”默顿在日记里如此写道,“我再次向M那种带有杀伤力的女性智慧投降,她仅凭直觉就找到了我内心的痛楚,而这痛楚正好需要她的甜蜜来疗愈。她毫无保留地将她的爱献给了我。我没有感到不纯洁,相反,我感觉自己似乎经过洗礼般变得纯洁了。

在隐居的小屋遇见M. 前一年,默顿在日记里写道:

“我决定要迎娶森林的静谧。整个世界那既甜蜜又黑暗的温暖将成为我的妻子。”

这个想法看来也发生了变化,就像大自然一样。

要远离内心的阴影,选择逃避并不是办法。

四、最需要静止的地方

止境犹如万有引力一样,无处不在;世界任一文化里的智慧灵魂都谈及过它。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们的所有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当理查德·E·伯德将军在零下七十度的南极洲独自生活了近五个月之后,他开始深信“世间一半的纷扰都是源自人们不了解其实我们所需甚少”。

又如在京都人们有时候会说:“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坐下来。

然而帕斯卡和伯德当年的生活以今天的标准看来,已经显得很安静了。

在你读完这本书的短短时间里,人类所收集到的数据总量就已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信息量的五倍。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一天当中所接受的信息量,等同于莎士比亚一生所接受的。

而心理学家关于行为被打断的研究显示,一旦被来电打断,人们需要用25分钟才能恢复过来。但是,生活当中类似这样的打断每11分钟就发生一次,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跟上我们自身生活的步伐。

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越多,用于处理每一条信息的时间就越少。

科技没有为我们提供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善用科技。

换言之,过去我们重视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它远不如信息过滤的能力重要。

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就站在一块巨大的画板面前,画板上的世界纷繁复杂,瞬息万变。

只有往后退几步,站定在那里,我们才能看清楚画板(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正在表达什么,才能看到更广的图景。

我最大的意外发现,正是那些参与开发破除旧有局限的最新科技产品的人,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限用科技。

也就是说,那些致力于让世界加速发展的人,同时也对放慢生活节奏的价值更敏感。

以前Google公司总部有蹦床、室内树屋,Google的员工有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绪,追寻潜藏的灵感。

公司设立了“瑜伽人”计划,无论白天黑夜,员工可以随时走到会议室,闭目冥想。

同时有人设立了一个为期七周的课程,名为“探索内在的自己”,有超过一千名Google员工参加。

课程用大量科学证据证明,冥想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改善健康状况,更有助于提升情商。

公司的这两点现象让我感到很震撼,听起来又有点像狄金森的诗作:

外在力量——源于内里

君爵乎?侏儒乎?

皆源自内心。

甚至很多人每周都会过“互联网安息日”。

在那段时间,比如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到星期一早上,他们会关掉自己大部分的电子设备,只希望在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时重拾方向感与平衡感。

有科技达人他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他家里也没有电视。他甚至还会到亚洲的一些村落去旅行,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带电脑,他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于现实世界。

他写道:“我尝试保持自己与各类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得我是谁。

科学研究确实表明冥想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免疫系统,甚至能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这跟宗教无关,也跟任何信条无关,只是一场通往心理健康俱乐部的旅行。

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设有“减压项目”,并且这一比例每天都在上升。

部分原因在于,公司员工觉得,疏通自己内心的管道,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有的员工发现:每周仅练习一个小时瑜伽,其压力就减轻了三分之一。

电脑芯片公司英特尔则尝试每周四划出四小时的时间作为“安静区间”,在此期间,三百位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都要关闭自己的电子邮件以及手机,在自己办公室门口贴上“请勿打扰”的标识,为“思考时间”留出空间。这一项目反响相当热烈,于是英特尔又推出了一个为期八周的项目,鼓励员工更加清醒地思考。

在参加了类似的为期七周的项目后,通用磨坊有八成的高管都认为,他们决策判断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有百分之八十九的人认为他们更愿意聆听了。

类似的项目为美国的公司一年节省了三万亿美元的开支。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预防性的干预措施,与此同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过的一句话:“压力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流行病。

看到这样的心智训练——实际上就是走向止境——被引入一味追求效率的商业世界时,我感到有些奇怪。

那些视冥想为前进动力的企业,也许只是利用新的具有想象力的做法去达成同样的目标。

于我而言,静坐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看透何为前进;事实上,静坐可以帮助你摆脱自己,就像褪下一套战衣一样,引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那里你能感受到比自身更强大的存在。

假如说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它们就藏在你看不到的银行账户里,利息率很高,但是回报周期也很长。

在将来某个不可避免的时刻,也许是你的医生走进你房间向你摇头的时刻,或者是在马路上你看到一辆汽车在你车前急转弯,那时可以依赖的就是你内心深处积攒的力量。

毫无疑问,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敏锐以及专注,尤其在事关紧要的时候。

有些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瑜伽呼吸练习,完成这25个小时走向止境的课程之后,那些人说很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变小了,也没有那么焦虑了,甚至呼吸节奏也变得更平缓。

长时间的专注使他们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快乐,这正好帮助他们忽略了那些平时会花精力去关注的很多东西,更好地享受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变化感到很惊讶: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冥想)可以让我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可以让我在危急关头瞬间冷静下来,原来这么柔软的练习可以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没人能说冥想是灵丹妙药,这其实是古老的智慧,至少经历过多个世纪乃至上千年的考验,这一点对我来讲更具说服力。但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每天都有22名退伍军人自杀,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训练心智至少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帮助拯救一些生命,这个想法并不离奇。

五、世俗安息日

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一个停顿;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美式橄榄球的运动员都会先集中讨论战术而不是直接投入比赛,有些作家会在自己的纸稿上留下大量的空白,这样他的文字才能呼吸(他的读者也需要空间)。

基督教“十诫”中唯一出现“圣”字的戒律讲的就是安息日。

守安息日——也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对于我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事情之一。

我会跟自己说,假如今天不回复各种信息的话,明天只会有更多信息要回复(虽然要是我不发送那么多信息的话,收到的信息数量也会减少)。

假如我休息一段时间,我相信,在其他时间我只会更加忙碌。

但只要能够迫使自己离开书桌停止工作一天,我都会收获相反的结果:离开我的工作的时间越长,我的工作质量反而会变得越高。

据说,有一天甘地醒来后对身边的人说:“今天估计会非常忙碌,我不会花一个小时来冥想了。”他的朋友对此感到甚为惊讶,因为甘地很少会中断自己的冥想练习。“我要花两个小时来冥想。”甘地紧接着补充说。

正是那些最忙碌的人,最需要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研究表明,压力是可以传染的。假如一位收入不高而且杂务缠身的母亲可以拜托她的丈夫,或者她母亲或者她朋友,每天帮她照料孩子30分钟,她在冥想之后头脑会更加清醒,更乐于跟孩子以及商业伙伴分享。

在这样一个强调运动与联系的年代,正如马尔克斯所说,我们的空间在被时间所吞没。

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联系。

但是,在慢慢地掌握了地理信息之后,我们发现,时间对我们的奴役越发严重。我们与他人联系得越多,我们跟自己就联系得越少。

在我离开纽约来到日本后,我在物质、娱乐、社交以及其他显而易见的方面变得越来越贫乏,但是在我更重视的其他方面——也就是时间——我变得越来越富有。

这就是安息日的价值。

就像二十世纪伟大的犹太神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施尔所说,“安息日是在时间而不是空间里的一座教堂”;我们每周留给自己的一天,变成了一个巨大而且空旷的场地,我们可以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就像徜徉在充满阳光的巴黎圣母院的过道上。

当然,对于一位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也有很多关于社群、仪式的意义,同时也能重新建立自己与神和过往的联系。

即使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安息日就像是一间礼拜室,走过这个房间,我们可以带着一些充满阳光和意义的内容回到日常生活中。

安息日会提醒我们,最后我们所有旅途的尽头都是家。

我们无须到很远的地方旅行即可摆脱那些稀松平常的习惯。

那些最能带给我们感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我们记忆中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的模样;我们走近它们,带着一种很强烈的熟悉感,就像回到一些我们本已认识的地方。

艾米利·狄金森写道:“有些人会到教堂过安息日,而我在家里过我的安息日。”

我尝试在飞机上过安息日。

我关闭了面前的电子屏幕,也没有急着要看完一本小说,我也没有刻意不做任何事情。

当有一个念头到来的时候,或者是我记起回家后要做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拿出笔记本将它记下来。

而剩下的时间,我就只是让我的心四处游走,或者是躺下来,就像一只狗躺在广阔而空旷的沙滩上那样。

回家后我感觉非常清醒和透彻,就在睡觉之前一个小时,我放下手中的书,关掉房间的灯,让音乐淹没我。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跟外面的世界一样,都是全新的。

六、归家

每次回到止境,你都能一次比一次更加明晰地辨清止境的不同特征及众多可能性。

止境有情绪和季节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天空中的云层一样变幻无穷。

很多时候,我会一连几个星期坐在那里写东西,比如你手上的这本书,写写提纲,写写作品展开的层次。

而每次我坐下来的时间越久,那种逻辑结构就会自动涌现,直到我自身以外的某样东西把我从止境当中驱赶出来,作品的层次也因而被完全打乱。

托马斯·默顿,这位止境的探索大师说过:

冥想的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法则,就是你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去解决手头的问题。

你与问题共处一段时间,直到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或者,就像曾长时间在汀克溪以及其他地方冥想的安妮·迪拉德所说:

“我不是在写书,而是坐在那里让书的灵感找到我,就像跟一位将要过世的朋友长谈一样。”

只有从烦扰和杂事当中抽离出来,我才能听得到就在我耳边的一些声音。

聆听,比一天二十四小时一直跟随我的思考和偏见的发声,更有利。

只有当走入止境的时候——静坐,或者是让大脑放松——我才能发现那些自然涌现的思绪比我自己刻意寻找的更加新鲜,更具想象力。

为电子邮件设置自动回复,健身的时候关掉电视机,在某个极为忙碌的日子(或城市)里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这些都会为我打开全新的空间。

要从纷繁的世事中跳出来,需要一点勇气——就像做任何我们该做的事情都需要勇气一样,不论是在病榻旁陪伴即将告别人世的爱人,或是面对甜甜圈的时候抵制那种诱惑。

而当我们看到全球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人需要帮助,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中,假如放松一下,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上去似乎有些自私。

但是,当你安静地坐下来之后,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更近了,不论是对他人的理解还是同理心。

就像注重冥想的视觉艺术家比尔·维奥拉所说,正是那些远离尘嚣的人,才会为俗世泪满裳。

不论怎么讲,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从日常生活当中走出来,能长时间走出来的人就更少。

我们应当把止境当作生命当中的某个地方,不论是每天早上花半个小时跑步、钓鱼,或者是安静地坐着(其实这只占据了我们每天拥有的时间的3%)。

要回到安静,其意义不在于为圣殿或者山巅奉献什么,而是把那种安宁带入喧嚣复杂的人世间。

事实上,假如你并不认为止境只是旅途当中的一站,那止境本身可以只是变成一种习惯,就像健身一样,而不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莱昂纳德·科恩在鲍尔迪山生活期间,会驱车上山到麦当劳吃麦香鱼汉堡。美美地吃上一顿后,他会回到位于洛杉矶中部已经为人们所遗忘的一个地区的家中,打开电视机看杰里·斯普林格的脱口秀。

一两天之后,科恩把自己体内的那种躁动完全消耗掉——再次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到山上——于是他再次驱车回到山里,但从不会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在那儿度过余生。

走到止境的科恩只是安静地又坐在那里,窥探世界以及自己内心身处。

后来我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男人冥想时,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安静却极具爆发力的能量,以及那种对自身渴望和恐惧的镇定和坦诚,真是不可思议。

也许是因为他被带回一个存在信任的地方,因为他完全信任自己。

而止境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人们从内心深处出发去聆听,用真心跟别人交流,而不只是带着面具说话,并且回到一种直达人心的亲密世界。

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一味追求速度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慢活更能带给人活力。

在这个让人分心的年代,没有什么比专注更能带给人富足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没有什么能比安静地坐下更为紧要。

出国旅游三个月,你会玩得很爽,这点我非常肯定。但是,假如你希望可以重生归来——充满了新的希望和对世界的热爱,我认为更值得一去的地方是止境。

最后本书所有的图片都是由冰岛摄影师艾迪斯·S·伦那·爱纳斯多提(Eydis S. Luna Einarsdottir)拍摄。

在此附上该摄影师的艺术宣言

宁静,或者用冰岛语来讲,就是kyrry,光是听到这个字就会把我带到我去过的少数能够为心灵和肉体带来宁静的地方,那就是冰岛。

每年我都会从加拿大温哥华的家里出发,前往冰岛,也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不大待在城市里,相反,我会跑到我父母在湖边那宁静的小屋,以此从我日常生活的压力当中解脱,然后在那里体验安宁。

在那里过渡几天稍事休息之后,我就会和父母环冰岛旅行。对我来讲,那样的旅行主要不是为了拍摄,而是陪伴父母以及我那古老的国家,而我只是顺便带上照相机。但因为一路景色优美,而且冰岛有非常漂亮的光线,所以这里停一下、那里停一下是不可避免的。

而每当我拿出相机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内心的宁静,也就是我每天都向往的内心深处的宁静。我简直是沉迷在那样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世界,就像是我丢失了自己却全然未觉一般。

当我安静地坐下来,透过取景框望出去,我的五观变得更加敏锐了。

地面的味道让我感觉自己与大地联系在一起,海面的波涛声以及风吹草地的声音,还有那旷野中一只羊的叫声,都让我充满活力,而看到那么一大片视野更是让我感到身体在扩展。

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它本质上就是追求身心的宁静。我的照片都来自情感的迸发。我不是要捕捉最好的图景,而是捕捉某一刻我看着眼前这一切时的那种感觉。

觉得好请关注➕点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往日爆款推荐:

尊重自己的人一旦开始努力,就会非常了不起

三看《天幕红尘》顿悟:人性才是财富的终极密码

焦虑其实是一种“善良病”

婆媳矛盾的本质是人性博弈的结果/让别人去“悟”,这是顶级智慧

经济链、10个人性规律和6个潜意识规律:是一眼看透本质的根本

我经过艰难的婆媳相处,炼狱般的体验,如今终觉醒/人性剖析婆媳

这个世界除了我,没有别人 时间也许不存在,是人为定义的

爱自己,只是生命的开始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往往暗示着自己的命运(含钱的底层逻辑)

当你这样表达,你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痛苦不可怕,温水煮青蛙才可怕/徐阶“忍”辱负重斗严嵩人性故事

今天是我‬写作的第66/365天。

我的更文初衷:

心影响心,愿带动更多的人走在改变底层思维,即刻行动的路上。

我的宗旨理念:

爱自己,尊重自己,改变底层逻辑,找到目标和自我价值(本自具足),自我反省,知行合一(时刻护善念、善言、善行),那么“你想要的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