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

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

高曾福(高骏)

神州莽莽起风云,联合中学兹诞生。

同舟共济古明训,一堂相处如家人。

劳苦筋骨励心志,天降大任于其身。

莫忘了服务牺牲,得宏扬基督精神。

联合我们的能力,联合我们的精神。

向前迈进齐迈进,更有无限的前程。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1)

这是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的校歌,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1937年8月13日,日寇入侵上海,江浙一带成了沦陷区,只有上海租界在英、法势力的保护下保持着原状,人们称之为“孤岛”。江浙一带的教会学校联合起来,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垦业大楼六层上成立了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其中包括嘉兴的秀州中学,杭州的蕙兰中学与弘道女中,上海的汇文中学,南京的金陵中学及金陵女中等十多所教会学校,在秀州中学校长顾惠人领导下,团结一致,接纳各地教会学校输送的学子就学,使江浙一带不愿接受奴化教育的青年得有继续学习的机会。1941年12月太平洋事变爆发后,上海租界沦陷,顾惠人校长随即将学校停办内迁。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2)

当时在浙江金华设有内迁学生登记处,分配有两去处,一是浙江省常山临中,一是教育部特设的金华进修班。1942年夏,日寇为打通浙赣线,发动浙赣战争,常山临中宣告解散,金华进修班的学生随校南迁,步行由金华出发,经龙游、衢州、江山,向南翻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到达福建浦城。抵浦城时,正遭日机轰炸,再南行,经建阳、建瓯抵南平,借住于当地教会学校,才略事安定。经此长途跋涉,又因地区气候不同,同学中生病的很多(当时疥疮、疟疾、痢疾为三大流行病),死亡的也不是个别现象。进修班虽未上几天课,在南平还举行了学期考试。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3)

时值盛夏,突然传来顾校长到达南平的消息。顾校长从上海内迁后到赣州与当地青年会中学合并成立了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他挂念我们这批流亡学生尚滞留于福建,特到南平来看我们。在流浪他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看到他真如见到亲人一样。顾校长告诉我们,他在赣州成立了中学,到那里去可以学费、书籍费全免,至于生活费也会有办法的。他有饭吃,我们也会有饭吃。还说,愿意去的报名发路费,能步行的行李交由汽车运走,有病的汽车运送,要同甘共苦,互相照顾,顺利到达赣州。不愿去赣州而愿在附近就学的,他也可以介绍给就地的教会学校。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4)

听到这样的话,校长真已把我们这批流浪儿看成了他自己的子弟,因此,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报名去赣州。随即进行了组织,步行的每几个人一个小队,坐汽车的也选出领队,要求不许丢下一人,就这样我们这批流浪儿找到了自己的去路。到达赣州时的心情,简直就象回到家中一样。

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是借用当地法院的旧址,大门正对建国路(旧名考棚街),进门后两侧耳房为老百姓占住,再向北是长长的一条角道直达大礼堂,角道两侧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树。花圃两侧为长廊及房舍,也就是我们的教室。穿过右侧教室中间的通道,里面有男女单身宿舍各占一头,中间有教师宿舍和教师办公室。左侧穿过教室中间的通道、一大片被城墙包围着的空地,成了我们的农场。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5)

城墙外边是贡水,有一小门可出城,夏日是我们最好的游泳和洗澡场所,很多人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和跳水,特别是汛期涨大水季节,游越江面或顺流而下,直达浮桥边,我们班的蒋凤起、朱畅遂等都是冲向波涛的游泳好手。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共有6个班。一个学期后,在俞沧泉老师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战区流亡学生生产互助社”,下设园艺组开辟农场种菜,畜牧组养猪、养鸡,小卖部卖文具和小食品,炊事组由三人一组顶替炊事员,每周轮流一次,补习组辅导有一科以上不及格的初中部学生,收取补习费。以后在暑假期间,生产互助活动扩展到面向社会。收入归生产互助社统管,代交社员的伙食费。

“生产互助社”开始成立时,统计人数正好是108人,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

1944年冬,赣州失守,学校南迁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寻乌,那是我们学校潘作琴校董的家乡,在那里我们完成了高中学业,学校还为我们举行了毕业典礼。随后,在长汀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赣州联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这批流浪的孩子在顾校长的爱护下,走出了中学阶段,各奔前程了。

(从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到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6)

领队为徐次达、陈维荣老师

这一过程在人生道路中虽然短暂,可是它对我们每一个经历者都是终生难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