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新闻,又被一个爆炸性的悲剧新闻震慑了。

疫情还没过去,家庭矛盾导致的悲剧却屡见不鲜。这回是厦门一个15岁的少年弑母案,在此无意恶意揣测,引用警方通告里的原话:

因家庭矛盾,持刀捅伤其父母,致其母亲当场身亡,父亲受伤。伤者第一时间被送医救治,无生命危险。

意思是,这个少年把母亲杀死了,父亲砍伤了,但好在父亲没有生命危险。无论如何,这个家庭算是彻底毁了,孩子未成年,是不会被刑罚的,不知道这位父亲在漫长的余生中要如何面对杀死自己老婆的儿子。

无独有偶,上个月我们应该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惨案。2020年25日,四川眉山东坡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称:在25日0时许,东坡公安接刘某某报警称,自己将母亲卓某杀害于家中。而这位儿子,是13岁,同样是未成年人。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1)

该插图与案件无关

生而为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你的孩子。扭曲的亲子关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相互伤害中逐渐激化、慢慢酝酿而成的。一个充满戾气的家庭环境,自然成长不出健康向上的好苗。虽然发生的是极端事件,不能代表大多数,但至少可以从悲剧中总结梳理出相关问题的警示。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会说,我对我的孩子很好啊,他要什么给什么,我也从不体罚他?为什么他还是如此忤逆?

可是,家长们真的有反思过自己的爱,是不是真的恰如其分呢?会不会掉进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国人把“打就是亲 骂就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奉为金科律例。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暴力沟通”。

什么是暴力沟通呢?常常被理解为打、骂、强迫、生气、指责等等,这样的沟通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为了达到目的。这种沟通方式会引起愤怒、沮丧、暴躁、痛苦等负面情绪,造成了亲子间的关系背向而驰。

台湾作家拥有几十年家教经验的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就描述了很多这样的典型案例:

一旦孩子成绩不如意,就施加暴力的母亲。其中她去过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孩家里做家教,那男孩天资不是特别聪明禀赋那类,一样的题型,反复几次可能依然不会做。吴晓乐是家里给他找的第10个家教,刚到他家时,他妈妈就说,小孩子不听话就打,可见之前也是对其他老师这么说的。

当她指出男孩的错误,他就会“肩膀很快地拱起来,背部自动地微弯成弓形,脸侧向与我相反的方向”。因为,他害怕又一次被打。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2)

误区二:过度的爱也会伤人

“我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我花钱让你读这么贵的补习班,你怎么可以让我失望?”这都是常见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期待,当然在父母的自认为里,这是爱。

给予者和接纳者,其实从来都站在不同的角度,你认为的爱,却是孩子心中移不动的大山,压得他们难以呼吸。

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朋友对吴晓乐说,自己辞掉工作,一年少赚20万就是为了专心照顾孩子。吴晓乐反驳,“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那就不要牺牲了”。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其实,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和过度的控制欲,都是一种情感勒索。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为“情感勒索”作了定义: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就会惩罚我们。在扭曲的亲子关系中,情感勒索无处不在。

“我是为了你好”、“爱你才这样做”,每一件事的落脚点似乎都是为了孩子,但其实真正的爱是陪伴和鼓励,是信赖和自由。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4)

误区三:我的孩子必须优秀

有的父母是唯分数论,要是孩子考得不好,就认为丢了自己的面子。作为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考的不好呢?

还记得那个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过春节,写万言书控诉父母的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吗?作为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是所有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写下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对他的生活过度干涉,连他穿什么衣服都要管,感觉像是被控制的提线木偶,不仅如此他在父母眼里俨然成为了一个炫耀的工具,父母整日在外炫耀孩子考上北大、留学美国……虽然不苟同王猛的做法,也有偏激的成分,可让一个“乖小孩”突然叛逆肯定是在心理上做了多久的挣扎。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5)

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时间节点,父母要是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谈,改变一下这种方式,也许就不会有这种覆水难收的悲剧了。

这一点,白岩松老师就做得很好,他幽默地对儿子说:“你要是敢考第一名,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在他看来,人生不是晒分的秀场,不必时时刻刻要以第一名为荣光,最重要的是失败了倒下去能站的起来,那么,第一名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要是只盯着第一名,会失去人生其他很多寻找的意义。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父母要引导孩子的是,让孩子看见自我的珍贵,觅得人生的高光时刻

孩子弑父(15岁少年弑母伤父令人唏嘘)(6)


用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诗《论孩子》与家长们共勉: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段扭曲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悲凉。我们也许无权指责什么,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做那个引领孩子成长的提灯者,而不是那个拿着鞭子在后面追的“赶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