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说)(1)

清代科举沿袭明代制度,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逐渐走向衰亡。总的来说,明清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下面就科举制度的相关名词逐一解释。

1.监生: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2.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明清时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说)(2)

3.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也成为庠生。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4.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jiè)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5.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未、辰、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6.殿试: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说)(3)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7.三元: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最后说说八股文,科举考试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的基本形式: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每比两股(是两个对偶的长句子),称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知录·拟题》)


更多内容,请点击:我的7本关于学习文言文的原创书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