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结构中,所有工资类别只有职务工资即岗位工资差距最大。

以某个学校为例,五十多岁的一位老教师岗位工资是2100多块,而另一位比他小好几岁的高级教师的岗位工资是3900多块,二人岗位工资相差1800块钱。

而决定岗位工资的唯一因素就是职称。上述二人中一人是中级职称,一人是高级职称。

职称高,不光岗位工资高出一大截,其他的诸如绩效工资、公积金等等也都高出许多。

可是这位依然还是中级职称的老教师,至今依然带两班主课。而那位高级教师,却只带着几节美术课。

教师如何定薪级(工作量第一职称最次)(1)

不能按劳分配,不是多劳多得,而是职称高的工资就高,这大概是职称为教师所诟病的原因所在。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评审职称需要看对教育教学做出贡献的业绩条件,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些业绩条件中人为的干扰因素太多,有时候无法真正衡量一个教师的贡献和业绩。这样的职称评审和职称工资,怎么能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呢。

退一步说,即使职称真正是对一个教师过去的业绩的肯定。但是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似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华丽转身,找一份负担轻清净点儿的活,拿着高工资等退休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在讨论教师薪酬的组合怎么才合理时说,教师的工资结构中教龄应该占大头。这样的建议虽然有利于消除职称工资的弊端,但同样是不合理的,同样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龄工资应该适当增加。干二三十年的教师每月教龄津贴拿10元,干几年的教师教龄津贴拿3元。这要是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放在当下实在有些微不足道。增加教龄工资的比例,让干几年的年轻教师和干二三十年的老师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拉开,是很必要的。对老教师而言,这是一种安慰,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激励,这几十年的书没有白教。对年轻教师而言,也会有了盼头,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这份职业。

教师如何定薪级(工作量第一职称最次)(2)

中小学校要想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要想真正发展,“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酬薪结构显然是最合理的。

私立学校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很少看你的职称,基本工资人人均等,教龄工资适度放大,主要的是工作量工资,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所以私立学校就没有磨洋工的,老师们抢着干,争着干。

如果公立学校能够借鉴私立学校的做法,教师的工资结构中,突出工作量,弱化职称。这样的话,教育里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哦!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百家号首发)

教师如何定薪级(工作量第一职称最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