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一个选择题,公交车上就剩最后一排有空座位,但是第一个和第五个位置已经有两个陌生人坐着了,这时候的你,会选择坐在哪里呢?

我想不只是柠檬,也许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三个位置吧,原因很简单,互不打扰。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个人空间效应”,就是说,与人交往时,我们都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这个个人空间一般是不容侵犯的,但又不是无限大的,总之,就是一个让自己和他人都舒适的空间。

影响美指的因素(所谓距离产生美)(1)

那么,人和人之间到底要存在多大空间才能感到舒服呢?今天柠檬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论这个话题。

心理学教授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人际空间”理论,就是说人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会随着他们所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45 厘米以内的接触,是亲密距离。这时,人们互相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仅包括语言,还有身体接触等外表动作。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勾肩搭背,甚至肌肤相亲,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一般只有情侣、家人、朋友才被允许进入这个私人空间,外人闯入会引起我们强烈的不安。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地铁和电梯上,由于人群的拥挤,亲密距离常常遭到侵犯。这种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空间距离。比如避免眼神同他人接触,用胳膊护住自己身体,身体不随意动弹,在电梯里抬头看楼层号码等。

影响美指的因素(所谓距离产生美)(2)

45 厘米到 120 厘米,是个人距离。就像伸手碰到对方那样,虽然认识,但是没有特别的关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经常保持的距离。

120 厘米到 370 厘米,是社交距离。就比如办公室里,一起工作的人们总是保持着这种距离交谈,或者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寒暄时也会保持这一距离,这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重要人物的桌子通常很大,致使他人与他谈话时保持相当的距离。

370 厘米到 750 厘米,是公众距离。公众距离是产生空间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一般作报告、讲课、表演等都属于此范围。

影响美指的因素(所谓距离产生美)(3)

关于个人空间,还有很多有趣的研究和发现。比如有心理学家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保持他人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有不同的偏好,南欧人比中欧人和北欧人彼此靠得更近,犹太人比法国人、北美人靠得更近。

有人曾幽默地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当一位习惯于近距离的阿拉伯人跟一个习惯于远距离的英国人走路时,他们会像拉风琴一样,一前一后、忽远忽近地展开“拉锯战”,场面非常有趣。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女人比男人在交谈时更习惯离得近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会看到两个女生手牵手地走路,却不会看到两个男生有这样的相处方式。

影响美指的因素(所谓距离产生美)(4)

当然,除了种族和性别会影响个人空间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度也会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亲密,就会站得越近,双方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也会降低,而相对陌生的两个人在一起,就会站得远一些。如果一个人想和你交朋友,在谈话时他会离你近一些,如果你讨厌他,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向后挪一挪。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所以,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在空间上和别人保持合适的距离,给对方留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否则,就是一种“冒犯”,会让对方厌烦,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超限”。

事实上,任何事物过度了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超限”而让人心生厌烦,这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下风,影响自己人际关系的建立。

本文节选自《姑娘,愿你与这个世界愉快相处》,作者柠檬心理,想了解更多点击右上角关注小钱爱读书,每天学点新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