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1)

昨天是2020年的端午节,天气阴沉,一如自己的心情,昨天回到离市区100多里的山区老家义诊,见到当时在自己眼中代表着繁华热闹的乡政府所在地,现在只有寥寥的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义诊所在的廊桥上领免费的纸巾,对义诊并不感兴趣。虽看着房子白墙黑瓦、街道清爽干净、溪水潺潺流动、河床整齐光滑……,但曾经求学的塔石初中已不再、曾经热闹喧嚣的街道已冷清、路边繁华的店铺已凋零、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已老去……,不管故乡还是自己的人生总感觉少了生机,显得落寞!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年少时眼中的繁华小镇终将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连同70后我们的青春记忆!

作为生在70年代的我们,正以无可减缓的速度迈向知命之年。我们是经历社会巨大变革、生活翻天覆地、科技日新月异的一代。我常与父亲探讨说,自己所出生的小山村,立村600多年,世代深居高山,勤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几百年都在重复老一辈的相同模式,但近三、四十年,村子的变迁大过既往数百年,而且快速走向消亡!年纪大了,容易回忆往夕,记录点滴幼时的过往,致敬自己的青葱岁月。


学龄前

在记事起的最早记忆里,还没有包产到户,也没有通电。晚上我与奶奶睡,夜间经常要起床小便,数次把奶奶叫醒,奶奶起身划上一根火柴,点燃煤油灯,煤油灯是装药的玻璃小瓶子自制的,盖子上挖个小孔,灯芯从小孔中出来,尾端耷在煤油以下,发出暗暗的光,离灯光稍远处,只是模糊的影子可见,但对于夜间吃饭、干活以及起床小便而言,显然已经足够。若几家人一起聚在一起开夜工干活,会点更大一点,发出更多光亮的洋油灯,它有玻璃罩可防风,亮度也更大。那时候各个村有时会有放电影,大人小孩赶去隔壁村看,需要带毛竹条晒干后的“火把篾”,散场后点着了照着回家,有时燃的快了,没到家就烧玩了,于是有月光踩着月光,没月光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回的家。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2)

吃的方面感觉一年到头也不会买肉或其他菜,平时吃的肉是过年自己家养的猪杀了后腌的,蔬菜是自己家地里种的,父亲经常挑水或挑粪去浇菜。虽然有饭吃,但一般撑不到下一年秋收时节,中间要有一段时间吃玉米糊、面食、蕃署粥等其他杂粮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时间段。零食是没有的,但若给大人到隔壁村打酱油,有时会多给一分钱买颗薄荷糖,那是无比开心与满足的。到了年底,各家都会做点麻花、炒米以及少量冻米糖,所以过年是最开心与有的吃的时候。

玩的方面是不可能有任何玩具的,主要是捉青蛙、捉蝌蚪、捉蝉、捉知了以及玩泥巴等。还有记忆中生产队里大人们晚上集中到一起炒茶叶时,有些人家会带点蕃薯粉烧成羹,那是一个美味呀!吃了以后小孩们在路上疯跑。也可能是扮演正派与反派相互追赶。

穿的方面,弟妹们基本上是穿哥姐们淘汰下来的衣服,小孩子的裤子总是膝盖与屁股处先破,所以往往这两处补了又补。过年时也有时会到乡里扯点布,请裁缝到家给小孩做件新衣裳,顺便把一年来需要缝缝补补的旧衣服都补补。


小学时

具体哪一年村上通了电已经记不清,但印象特别深的是村书记家装了个100瓦的灯泡,感觉那个亮呀,闪瞎了眼!多数人家是客厅半月40瓦的,房间与厨房装15或25瓦的,与以前点煤油灯比,已经是天上地下了,感觉晚上做啥都看得很清楚。家里唯一的电器可能是手电筒,也不大舍得用,因为电池要买,而钱永远是缺的。

吃的方面应该比学龄前有所好转,大概有几年能前后接到了,而且应该也在小学阶段包产到户,极大的激发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到后来还会有余粮。但经济情况仍是不行的,能吃饱而已,有时父亲到兰溪去买猪崽还可带几个桔子回来,爷爷有时也能到代销店买几支香烟,很想时抽半支之后掐灭等烟瘾再上来时继续后半支,桔子也是掰成几瓣,按瓣吃的或与姐姐按瓣分的。

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用废弃的作业纸折成三角形,然后与伙伴们比赛翻“三角包”,后期大人们抽香烟后是香烟盒做的三角包,那是更高级一些的了。三角包往一边折成圆滑的弧度,然后按大家出不同的数量(香烟盒做的可以以一抵几)堆成一叠摔在地上,然后依出的数量多少依次或趴地上用嘴吹、或用手使劲挥、或用脚用力甩,反正是制造出风来,然后将三角包吹翻个个,你能吹多少就拿多少。隔壁有同学输光了作业本,就撕书本,连教科书也是撕成一页页后输给了其他人。母亲是极力反对的,经常会责骂,她认为小时候是输赢三角包,长大了就会去赌博,因为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虽然输少赢多,但经常要躲着母亲。所以长大后,我对赌博并没什么兴趣,当然也可能技艺不精,所以就不去参加。但那确实是陪伴我们度过了小学的时光的最重要娱乐方式。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3)

穿衣情况应该也是与学龄前有所改善的,大概过年基本能穿上新衣服,鞋子一般也有解放鞋穿,到后期可能还能买双回力球鞋,那是让小伙伴羡慕的高档鞋子呢!


初中时

我们村上有完小,已经比附近有些村好多了,基本上其他小点的村只有小学1-3年级,4-5年级要到我们村上来上学。雨天、雪天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挺困难的,但真若雪积的厚,一般父母会陪过来。到了初中,得到乡政府所在地——塔石去读,而且要住校。刚去那会儿,是住在木结构的两层房屋的二楼,一边是女生,另一边是男生,一个年级2个班,本地的与离塔石很近的村的走读。也没有床,就是带了草席铺在地板上,每个人大概50厘米左右条状的一块区域,“床尾”放只木箱子,里面是米和干菜,学校提供食堂蒸饭,但不提供菜,所以基本上都是咸菜或干菜配饭。还经常会把饭蒸馊了,没法吃,这时家里如果给了点零花钱的到街上买点豆浆油条吃(一般都是早饭容易蒸馊,饭盒放到蒸屉里时还热,闷一晚上所以馊了)。到了周末要回家前,如果零花钱没有用光,可以到街上吃碗拉面,记得是0.25元一碗,那也是人间最美的美味了,吃到汤水也点滴不留。大概在初二下学期还是初三,搬到了新落成的三层教学楼上课,有教室空着,而宿舍不够用,所以其中有的教室改为宿舍,其实仍是大通铺,只是两层了。

到了初中时,我家买了电视机,是村子里的第3台电视,2头猪养到年底,没留肉腌,都卖了,大概400来块钱,加上向亲戚借了点,记得到金华买电视机,是14寸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可能牌子是村里3台里面最好的,也可能是房子所以位置不同,反正那时候放西游记,来我们家看电视的村民们提早半小时候着,从屋里密密麻麻的排到屋外,自己家里的小孩,搬张凳子坐在最前面,比别人都看的更清,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与开心!

初中时上学,其实也还是不懂事,往往上课不认真听。因为数学老师对我比较好,所以我曾经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结果被老师提着耳朵拎到走廊上。后来数学老师还来安慰我。老师还用考试过的废弃试卷反过来订成册,给我当草稿纸,记得当时老师是代课的,工资大概只有20或25块一个月,有次刘老师给我5块钱!孩子时期,老师的鼓励是多么重要,自己觉得被老师重视,就会更加努力,至少间断性努力,持续努力是很难的!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4)

三年的初中学习,中考时其实考的并不理想,平时我大概在年级5-10名之间,偶尔也许能考次把3名内,但感觉极少的,不过中考时可能是第8还是第9名,勉强上了汤中,只多分数线2分,分数线是490分,我是492分,不过总算涉险过关,进入了汤溪中学。年级里只有一个考到金华一中。当时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讲,进到汤中也已经不容易,往后开始了高中生活。

高中时

进入高中后,学习应该较初中更紧张些,但其实读书的具体状况已经记忆模糊,但仍有些事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离家有约60里,我们一般是4周回去一次,因为坐三轮卡回去要2.5元,来回得5块钱,能省一点是一点,周末在学校还好多做点作业,有时是到罗埠高中或九峰农中去玩一玩。一个月从家里带40块钱,记得还要在汤溪城隍庙那里买米的,反正家里也没有余粮。有时为了省我,早上食堂买多点食锦菜,放着中午或晚上吃,现在想着真是辛苦,但其实味道是比梅干菜要好一些的,梅干菜也吃的过腻了。

高中时期好像是没什么娱乐活动的,尤其到高三以后,晚饭后几个要好的凑一起往镇郊“黄土高坡”那边急行军一样的走一遍算是轻松一刻。当时常在一起走的同学,现在联系还是挺频繁,友谊就是走出来的。当然也有的同学脑子比较好,或者读书不大用功的,镇上也有录像厅,可能是块把钱吧,就可以看一下午,具体记不清了。

另外记忆深刻的是高中时是要自己洗衣服的,因为前面说了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冬天时洗衣服水可真冷呀,双手通红通红的。还有就是刚入学时,有位初中也是在汤中读的同学说带我去个地方,很大很大,可以在那里随便用粉笔写字或画画,原来是带到了隔壁一幢房子的屋顶上,水泥的屋顶,现在想来,那时没见过的东西太多。

高中时期家里总体情况要比之前略有好转,每月40元左右的生活费勉强能应付。后来还买了辆永久牌的28寸自行车,回家时骑2个半小时,到山脚下,放在亲戚家,出来到汤溪时骑不到2小时,因为下坡多些,所以比回家要快一点。

高中时,学习情况倒是有进步的,入学时在班里大概45名左右,第一个学期其中考试到32名,期末考试到大概20来名,此后多在15-25名为多,高考时发挥不错,大概在班里10来名,只有高三第一个学期期末班里考了一次第3名,除此之外就数高考这次最好了。我们这批本科是519分,我是521分,又是以2分之差勉强进到本科,被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5)


大学时

在我读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到过金华以外的地方,父亲送我去上学,到金华买个只皮箱,因为再背个木头箱子怕不好看。皮箱是当时比较流行通用的样子,长方形的,褐色的。到了温州还买了双皮鞋,记得是24块钱,样子不错,但穿了一段时间后破了发现里面是纸板的。那时也不单我是土冒,也有同学皮鞋放水笼头下冲洗的。

到温州那时只有长途汽车,正常大概坐8小时左右,可惜5年之中,只有第一次去时是正常的,以后因为修路或堵车,基本要12个小时左右。刚到温州时,从汽车南站下来,走到车站前发现马路好宽广呀,也没有红绿灯,父亲还说,原来大城市马路够宽,宽到不需要红绿灯也不会撞车,我也一个劲点头。

大学时的学习显然要比高中轻松的多,考试是准备一门考一门,考好一门再来准备下一门课,平时管的也不是特别严,考试前是要加班加点的,但教室到点就熄灯,熄灯后人人点支蜡烛,秉灯夜读,之后还到学校对面的街上吃点锅贴配点啤酒。因为生活费有限,开始是每月80元,后来到快毕业时,家里给到了300元,当然不管80还是300都是全家省吃俭用,尽最大努力节约出来的。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感恩父母含辛如苦养我长大,供我读书,也常有愧没能接他们在自己身边以尽孝道。

同寝室有好几个温州城里的本地同学,条件比较好,也有苍南金乡的同学,家里办厂的,同学们知道我来自金华山区,条件坚苦,经常会照顾我下,有时按人头摊派的什么活动费用,也有时免除我的,吃夜宵也是他们请客为多。每每想起,总也心怀感激。

学校的娱乐平时除了正常体育活动,主要是看小说,学校对面的蒲鞋市有许多租书的店,武侠小说我是基本大学时看的,大学之前只看过《云海玉弓缘》和《射雕英雄传》,后来看了梁羽生系列以及金庸系列,还有古龙的所有小说,不过都没记住情节。周末最主要的娱乐是学校的舞会,同寝室有同学会跳交谊舞,所以带了全寝室出师,但学校其实没有专门的舞厅,是在礼堂的舞台上跳的,有时也到温州师范学院或温州大学去跳,他们都有舞厅。晚上也常有打牌,不过牌技也没有练好。

相对于高中与初中,大学时有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及体育运动,许多同学都是跑步、打篮球、打网球等各种运动。我缺乏运动细胞,此外自己不会的活动又羞于参加学习,所以更是不会。周末也常相约到温州附近的景点游玩,那时候已经有相机了,有的同学会带来拍照。电影票记得白鹿影城是6块钱一张。

大学生活是相对丰富多彩一些,医学生学习的压力其实也不小的,书本很厚。四年学校学习,我大概有3年拿到三等奖学金,大概在前25%之内,但二等或以上从来没有拿到过,毕业是是所谓的红卡。顺利回到金华进入金华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所有70后的辛酸(那些过往的点滴-致敬70后流逝的岁月)(6)


70后的我们,已经越过40岁,即将迈向50岁,成长的岁月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历程,点滴的记忆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学生时代的回顾也是见证一个山区农村娃努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也正是能够通过读书,相对比较公平,可以跳出农门的一代。有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见证改革开放成就、国家发展壮大、科技日新月异。同时,故乡的日渐没落消失、自己青春不再,年华老去,也难掩落寞之情!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四季更替、春去春来,一代人的老去必然伴随一代人的成长,这不!大宝已经上高中了,个子比我高了不少;二宝已经从过年时蹒跚学步到现在可以小跑,明天属于他们!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异议,联系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