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ou)邑(yi)(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孔子和论语)(1)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因与鲁执政大夫季恒子不和,孔子不得已率领众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时年孔子55岁),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宣传活动。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本意是想找到一片合适的国土来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主张。14年间,他和弟子们历经卫、宋、陈、郑、蔡、楚等国,非但没有能被重用,而且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几次陷入绝境(误认为阳虎被围于匡地、受困于陈蔡绝粮七日等)。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使礼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68岁的孔子终于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了离开14年的鲁国。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孔子和论语)(2)

晚年为了挽救传承古代文化和教学需要,孔子和他的弟子集中整理、研究了一批古代文献典籍,编纂修订了《诗》、《书》、《礼》、《易》、《乐》(已失传)、《春秋》等六经,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奠定了基石。孔子最重大的历史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整理古代文献,奠定中国古典文化基因。现在被称作中华文化元典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都是经过孔子及其弟子整理、编纂修订而保存流传下来的。

二,创办私学。把教育推向了民间,打破了一贯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体系,确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思想,都来源于孔子。

三,创立中国儒家学派。孔子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及深入思考,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思想体系,并通过讲学授徒的途径,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先师的儒家学派。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该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仁”和“礼”。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由此可见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