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米、盐、柴、油、酱、醋、茶。为此,盐,百味之主,食肴之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食盐的珍贵和重要,所以封建国家把食盐作为专控商品,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财源,以充实国库。《汉书・食货志》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新唐书・食货志》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1)

一、井盐开凿的原因:四川食盐紧缺

四川地处内陆,不靠海,不临池,因此,不产海盐和池盐。同时,原早没有开凿盐井,也不产井盐。川东地区有一口大宁盐泉,还有忠县中坝等地,从地下流出地表的(淡)卤水,当时成为巴、蜀产盐的基地而供给民众的食需。大宁盐泉又叫“龙池”,由猎人追击白鹿发现,故名“白鹿引泉”,位于巫溪宝源山下。

古时,卤水“出山窦间”,泉源甚旺,势若垂瀑,引卤煎盐。因取卤便利,故起源很早,产盐兴盛于商代。宋代大宁盐泉已成为四川著名的产盐区,呈现兴旺发达和繁荣景象。因而,引起了诗人、文人的关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写道:“蜀食井盐,如仙井大宁,犹是大穴。”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六)中说:“大宁、富顺(即今自贡)之盐井……长宁之消井,皆大井也。”同文献(卷一百八十ー)又说:大宁监产盐,“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莫梁蜀之东,为水陆之会”(同上文献卷一百六十七)。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2)

大宁盐泉地处川东,临近长江,可见,当时在四川,无论经济或社会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北宋初,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四川产盐量大幅度下降,产不敷销,川西缺盐,大闹盐荒,令商人贩大宁盐到成都等地销售。

大宁盐泉,是不费人工的天然源泉,卤水咸淡随自然季节变化,受大气和地表雨水的影响,冬春早季卤水咸重,夏秋雨季卤多咸轻。每年生产时间6~8个月左右。

由于历史久远,秦国统一巴、蜀时期,川东大宁盐、中坝盐等的产量无从查询,故今不得而知。宋初,大宁泉卤产盐为兴旺时期,在全川名列前茅,如宋神宗熙宁中(1069-1077年),岁额产盐“四百余万斤”。仅以此为例,推算巴、蜀时期,四川民众食盐用量情况。当然,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泉盐产量先后有变化,即宋初的产盐量,不全代表巴、蜀时期的产盐量,但可窥见一斑。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3)

秦灭巴、蜀后,四川再无大的战乱,处于和平安定的时期,史称“世平道治”。同时,由于大量移民入川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于是,秦灭巴后,人口增殖“一百六十万”左右。在此,我们可以推算,四川在未凿盐井以前,民众依仰大宁盐供需情况,若以大宁年产盐400万斤,四川人口160万测算,则每年每人平均用盐2.5斤。

食盐的紧缺,民众苦于淡食之中,即使从山西运来池盐,由于受四川道险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之路途遥远,盐价昂贵,广大人民也是难以购买的。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4)

二、我国第一口盐井的开凿

古时,四川地荒人稀,水旱灾害频繁,经济落后,古称“西僻”之地。秦国统治四川时期,李冰为开发“西僻”作出了重大贡献。都江堰的建成,把原来川西水旱多灾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米粮仓,民众得以足食。但是,四川人民长期缺盐,饱受淡食之苦。于是,李冰又开盐井,采卤制盐,以满足民众的食需,从而缓解了人民缺盐淡食之苦。自此,盐井在四川广大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食盐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余盐还远销云、贵等省部分地区。四川先民开始结结束了完全仰依自然盐泉、“咸石”获取食盐的历史。开创了人工凿井、采卤及制盐历史的新篇章。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5)

关于李冰开凿盐井,盐史界有争议,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盐井开凿属于偶然性,即人民在打水井时,出现盐水,乃命名盐井;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四川人口增多,食盐需要量大,大宁盐、咸石盐或从远道运来的池盐不够食需,因而,在川内打井找盐;再一种意见认为,都江堰工程和盐井开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密切关系。我们则认为,把第二及第三种意见合二为一,即李冰开凿盐井,其目的是满足民众食盐的急需,并非偶然。同时凿井与治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6)

总之,就广都盐井的开凿而言,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现象,而是与该区地质条件及开凿技术条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川西平原地下卤水埋藏丰富为盐井开凿提供了物质资源保障

据地质勘探成果证实,在成都平原川西凹陷内,第三系及白垩系地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芒硝、石膏矿产资源,其中卤水含盐量100克/升左右。并在一些地区卤层埋藏较浅,埋深在20~30米。得天独厚的盐卤资源,为我国第一口盐井问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李冰治水发现了地下卤水为盐井开凿做了先导

李冰做蜀守时,大兴水利,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引水灌良田,使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成为蜚声中外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在修筑过程中,实施方案,采取“遇弯截角” “深淘滩” “低作堰”等有效、实用的技术措施,亦即采用疏导和筑堤并举的方案。为此,在导水“截角”“淘滩”“筑堤”的过程中,亦因开凿和发掘出岩石,使揭露了地下浅层卤水资源,如李冰在疏导青衣江工程中,新发现了地下卤水,史志等就有明确记载。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7)

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道:在南安县(今四川乐山、夹江一带)青衣江又名沫水,石滩有“盐溉”,由李冰所平矣。北魏邸道元《水经注》亦云:江水“东南迳南安县西,悬溉有滩……日盐溉,李冰所平也。”“盐溉”即自然盐泉,地下卤水在地表的露头。但因其在青衣江中的石滩有碍江水畅流,航行困难,舟船常出故障,于是,李冰整治水道,开凿河中滩石,便于航行和引水。为此,虽有盐泉而还是把这个滩平掉了,故名盐溉滩,即是盐泉滩。李冰治水发现了地下水,为盐井开凿做了先导。

3.李冰“识齐水脉”开凿盐井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和凿井工程专家,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识齐水脉”,率领民众成功地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8)

李冰在治水中,新发现了盐泉,即地下卤水自流出露地表,给人们传递了信息,以提示了川西蕴藏着丰富的卤水资源,因而,给当时治水的主持者和领导者李冰以重要的启示,川西是一块宝地,在地面,都江堰的建成,获得了巨大的水利资源,把水旱频繁的成都平原变成了粮仓。而同时又在地下,还埋藏着宝贵的盐水资源,便可凿井采,以卤煎盐,缓解蜀人缺盐淡食之急。

于是,李冰“识齐水脉”,即是根据地质条件,考察地下卤水的分布规律,并亲自跋山涉水,探岩寻壑,识察卤脉。根据“依山可作井,隔沟不同脉”的民间经验,终于在川西成都、双流一带,寻查出了地下浅部含卤层。同时,他创造性地应用了中原地区打水井的技术和推广铁工具的使用,有目的地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9)

广都盐井的问世,便揭开了我国井盐生产的序幕。从此,盐井在全省各地迅速地发展起来,秦代三县,汉代增至18县。

三、关于早期盐井生产的方式

广都盐井是我国最早开凿的第一口盐井,由于历史久远,这口盐井没有保存下来,因而,关于卤井的形制、井身结构、地面设施、生产方式等都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从四川先后出土的汉代井盐生产画像砖图像得到佐证。画像以逼真、细腻、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汉代井盐生产的工艺流程,为研究四川早期凿井工程技术,提供了实物凭据。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10)

画像砖在群山茂林、野鹿弃跃、人伐柴薪的背景下,左前方山脚附近,展现出一口盐井。井口地面立着四柱双层楼架(即井架),盐井右侧设灶制盐。从图像看出,盐井呈圆形,井口直径2米左右,并根据川西地下含卤层埋藏情况推算盐井深度最浅是在20米以上。很显然,其井形是借鉴了战国时期古井的优点设计的新型盐井。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11)

​图像还可以看到,四柱双层采卤楼架,上略窄、下稍宽,似如宝塔形,按人身高测算,楼架全高8米左右。楼架上端为尖形顶棚,显然是为遮蔽雨露和日光而设置的形制,其下横木上安装一定滑轮,轮上系一根提卤绳索,绳索的两端分别悬吊一个采卤桶。上下两层楼架,四人分左右两组作业,拉起绳素,交替进行,动作配合协调,提取卤水,然后倾入木制的容器里,用竹笕输往盐灶煎制。利用定滑轮采卤,虽然不能省力,但改变了力的方向,减轻了劳动负荷,提高了工效。它是中原地区辘轳提水原理的应用和发展。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12)

综上所述: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卓越的凿井工程专家和水利专家,他在做蜀守时,为四川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是,今遗存下来的主要有都江堰工程的兴建和广都盐井的开凿两大功绩。由于川西地下卤水蕴藏丰富,为盐井开凿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浅层卤水,又为盐井的开凿做了先导。同时,他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善于“识齐水脉”,并亲自率领民众,在川西成都、双流一带,创造性地应用中原地区的打井技术,成功地开凿了我国第一口广都盐井,这为我国井盐生产开了先河。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方法(识齐水脉战国时)(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