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1)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词,但如果你看史书的话,可能就是很简单的一场宴会,大家喝喝酒,吃吃肉,君臣相谈甚欢。

然后太祖皇帝痛哭流涕地说,兄弟们呀,我这天天睡不着觉呀,这个皇帝当的没有你们节度使舒呀,要不你们谁来做这个皇帝吧,我还做我的节度使去。

此话一出,在座的立马知道这是原来的大哥,现在的皇帝陛下,怀疑自己的忠心呀,于是掏心掏肺地回顾了和赵大哥的革命情谊,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异心。

太祖皇帝此刻仰望深情地看着自己的这些弟兄们,此刻满含热泪,我知道你们对我这个大哥那肯定是忠心耿耿呀,但奈何你们手下那些人,也想享受荣华富贵,也给你们弄个黄袍加身这可怎么办呀。

不要觉得武将都是头脑简单的,人家只是选择了当兵这条路而已,能做到这个位置上的,绝大部分都是人群中的精英,话说道这份上,大家已经已经能感觉到这是鸿门宴了。

此刻大家都从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军,变成了哭哭啼啼的冯裤子史书上说他们几个一遍哭一遍请求大哥给指条活路。

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2)

此刻座子上坐满了大宋最精锐的将领,同时也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改朝换代最大的受益者,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还有更大的富贵和功业在等着他们。

但赵匡胤的话,让他们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此刻他们真实是眼巴巴泪眼汪汪,真心希望赵匡胤能给他们指条明路。

此刻是建龙二年的七月初九,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第一年打败了反叛的李重进和李筠之后,这大半年啥也没干,静在琢磨怎么避免五代的历史重演和如何对付这些节度使们了。

今天这场宴会可绝不是什么普通的宴会,为此赵匡胤准备了很久,这场酒喝出了大宋的新出路,也避免了再次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赵匡胤给这帮节度使准备的结局很简单,乍一看跟其他的皇帝也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交出兵权,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多多置办田产,多多享乐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

当个节度使,整天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刀口舔血的生活,为的不就是荣华富贵吗,只要你们张口,这些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你们的。

话说道这份上,傻子也该明白是是什么意思了,于是第二天以石守信为首的大宋一大批功臣纷纷上书要告老还乡,于是赵匡胤欣然批准。

如果这件事真的这么简单,那节度使的问题就不会百年来成了朝廷的顽疾,赵匡胤能这么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做了非常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比如郭威被黄袍加身之后,觉得禁军很危险,于是分成左右两支,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觉得这个两支也不行,于是改成了三衙,三角关系一般都是最稳定的,很难发生铁板一块的情景。

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3)

在彻底改变了禁军结构的同时,在挑选禁军统领方面,直接免除了高怀德,石守信等人的职务,换成了资历浅威望小的人来担任,同时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从此也彻底进了历史博物馆。

禁军的改组完成之后,赵匡胤选出“兵样”到地方去,让地方上都按照这样的兵选到中央来,这样一来就逐步削弱了地方的实力。

还有一个开端也非常好,那就是死刑权利收归中央,当然这只是全面收回地方司法权的第一步,但这是决定性的一步。

很多历史书,喜欢把故事讲得很精彩,或者讲了很多制度,但是背后的人心却很少讲,实际上那些书上讲不到的东西,才是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

就比如说这个死刑的司法权,当他被收归到中央之后,也就意味着地方上的人员,再也不用害怕节度使了,之前的节度使看你不顺眼,就可以动用国家的名义杀了你。

但是从此以后,一个地方上的人员,心理上再也不用害怕节度使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地方人士心中便开始有了中央,这才是人心所向。

相比于利益,人更厌恶损失,如果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人心自然是谁能决定他的生死,他就会服从谁,宋朝彻底扭转了人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可以引起巨大连锁反应的效果。

唐和五代时期,大量的人才被截留在了地方中,这样的地方就拥有了和中央抗衡的人才储备,当地方上人员慢慢都心向中央的时候,地方势力慢慢就翻不起大浪了。

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4)

当然这个作用要发挥作用需要时间,一旦时间条件成熟,这个将会成为宋朝遏制藩镇的重要法宝,但对于建龙二年的赵匡胤来说,依然有很多事要办,因为他并不确定这场杯酒士兵权的结果。

很快赵匡胤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如果你说赵匡胤很厉害,他当然很厉害,但你如果说他很普通,这种招数真的很普通,不就是扩大血缘关系吗,结姻亲,结兄弟,甚至是认干儿子,这种事历朝历代无数帝王为了笼络人心可没少干,五代时期更是频繁。

那么赵匡胤的这一招怎么就有了效果呢,一切的疑问都要回归到人本身去观察,一件事如果缺少了人的因素,我们永远都无法搞懂其中的缘由。

比如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忘了带证件,领导说你去说一下,下次补过来,我问领导这样行吗,领导说肯定行呀,上次那个谁就是这么干的。

于是我兴冲冲地跑过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说,还被怼了一顿,说我办事怎么这么马虎,后来我得知,上次那个遇到了一模一样事情的那个谁,是个美女。

事情就是这样,就算是一样的事情,一样的流程,换个人做那结果就是不一样的,明白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赵匡胤看起来也没什么创新,但实际上却做成了很多事。

杯酒释兵权这种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赵匡胤人品好,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赵匡胤是个敞亮人,他说的话大家都相信,这一点很重要。

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5)

赵匡胤许给了节度使们荣华富贵,而节度使们就这么相信了他,这是一切的起点,如果节度使们不相信他的承诺,一切都是徒劳的。

罢职容易,安抚人心难,袁世凯就被罢了职,结果怎么样呢,韬光养晦照样能东山再起,任何一种制度,都能找到他的漏洞,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你不要说分禁军为三衙,你就是分成三十份,如果有人想搞事,照样能搞成。

赵匡胤的兄弟们和亲信们,是了解这个皇帝的,他们相信赵匡胤说过的话,一定能够对象,在最初这个国家开始运转起来的时候,那些节度使们真的就老老实实呆着,没出什么幺蛾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制度和人心在不断发挥着作用,节度使们就算再想闹事儿,已经是不可能的,最初的起点很重要,完全凭借的就是赵匡胤的个人魅力。

大家都愿意去相信他,如果是司马懿司马昭之类的,大家相互都在提防和猜忌,你什么都干不成,最终往往结果都是惨烈的。

一个开国皇帝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气质,赵匡胤的性格也决定了整个宋朝的性格,敞亮而不阴损,是整个宋朝的底色。

事实那些没了兵权的节度使们,日子过得果然是逍遥自在,这也让整个宋朝的人心没有太多的怨气,毕竟卸磨杀戮过河拆桥的事情太多了。

靖康之耻宋朝武将(一场早有预谋的阳谋)(6)

太祖皇帝开国之后,最凶险的一次行动,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任何魅力,化解危机与无形之中,被解除兵权的节度使不但没有闹事,而且还起到了好的榜样,同时也为宋朝打下了消费主义浓厚的氛围,这也为日后宋朝的繁荣奠定了心理基础。

等到手底下这些人都摆平了,赵匡胤摊开地图,终于要完成柴荣未尽的事业了,但面对这么一个局面,赵匡胤实在是很头疼。

赵匡胤头疼的事情并不是四周的敌人太多,反正不管有多少,我大宋都是要消灭他们的,他的问题是,面对四州都是敌人,究竟该如何下嘴,先打哪一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