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作为清朝晚期的著名大臣,李鸿章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值得注意的是,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等大臣也被称之为“中堂”。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清朝时期,中堂是大臣才能拥有的称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鸿章又叫李中堂?在清朝时期,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呢?进一步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堂这一官职始于什么时候呢?

李鸿章是中堂(李鸿章为何又叫李中堂)(1)

首先,就李鸿章、刘墉、和珅这三位清朝大臣,拥有一个共同点,也即都是清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刘墉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除了军机大臣等官职,和珅还被清朝乾隆皇帝封为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至于创立了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在清朝时期,体仁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内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官职。其中,文华殿大学士这一官职始于明朝初期,为朱元璋所设立,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来到了清朝时期,文华殿大学士的职责为辅助皇帝管理朝政,统辖百官。

李鸿章是中堂(李鸿章为何又叫李中堂)(2)

基于此,在清朝时期,能够被称之为“中堂”的李鸿章、刘墉、和珅等大臣,显然具有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等共同点。尤其是李鸿章、和珅所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更是承担了类似丞相的工作职责,也即辅助皇帝管理朝政,统辖百官。众所周知,自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一官职,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设立丞相了。当然,丞相这一官职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对于皇帝来说,面对繁忙的朝政,还是需要大臣来协助自己的。在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之首的内阁首辅,就相当于之前的丞相了。到了清朝时期,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等,也可以说是宰相了。那么,非常明显的是,中堂在清朝时期相当于宰相的官职。

李鸿章是中堂(李鸿章为何又叫李中堂)(3)

当然,在追溯中堂这一称呼的历史,也和宰相存在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堂这一称呼,开始于唐朝时期。众所周知,在唐朝时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六部大家自然是非常熟悉了,而就中书省来说,指的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其中,中书省承担着起草诏书的重任,或者可以说是处理朝廷事务的。在此基础上、唐朝、宋朝时期,设立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朝政的场所。所以,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自唐朝开始,为了平衡丞相的权力,采用的是群相制,也即不止一个丞相。宽泛地说,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李鸿章是中堂(李鸿章为何又叫李中堂)(4)

最后,综上,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在唐宋时期,宰相一般被称之为中堂。而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大学士则经常被称之为中堂。比如清朝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中记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到了清朝时期,内阁大学生依然经常被称之为中堂。至于李鸿章,其能够被称之为李中堂,不仅因为他是文华殿大学士,更因为他还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要职,也即相当于清朝的丞相了。比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而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所以,李鸿章被称为李中堂,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文/情怀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