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诗词圈的三大反智现象 文/六不和尚

诗词圈存在不少“反智现象”。

反智,简单来说是对知识的怀疑和对知识分子的鄙视,深刻言之,即悖逆真理,违背正义。诗词圈芸芸众生,由于其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有高低之分,故而其观点或幼稚,或片面,或不够深刻,亦不够精准。人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这本无可厚非。但其中突出的“反智现象”,却令人忧虑。

先看几张图。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1)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2)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3)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4)

相信,稍有诗词基础的人,以上观点都会嗤之以鼻,继以冷笑吧。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诚然,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所学诗词都熟稔不忘,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诗词鉴赏能力。但是,作为诗词创作者,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妨高一些。

随着国人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诗词,进而创作诗词。但,诗词创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更需要精深的思考和持续的练习。而如今太多人“匆忙上马”,闷头去写,或编造,或空想,或扭捏作态,或自以为是。若遇批评,动辄以“我手写我心”,心情日记等接口以反驳。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5)

王和尚不禁感叹:如今诗词圈门槛太低了,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要动笔去写,不知诗趣,反自以为风雅。岂不可笑?

反智现象之一:拒绝读书,硬编硬凑

写好诗,当然不能仅靠读书,但不读书揣摩又何来写诗之基础?古人学诗,无不先苦读积累,杜甫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之“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均可作为例证。《秋星阁诗话》曾有言:“夫贵多读者,非欲蹈袭其意偷用字句也,唯取触发我之性灵耳”。即,通过读书学习古人字法、句法,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触发性灵,寻求诗兴。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6)

但是,如今写诗人,读书远远不够。很多人的积累,仅限于中小学课本上的寥寥数篇。课本上所选之作,固然是经典,但是如此偏狭的阅读量,怎能作为写诗之材料?严沧浪所谓之“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首先就在于要多读古人经典,并且要“枕藉观之”。如此,朝夕讽咏,自然会水到渠成了。

因此,如今诗词圈的第一个“反智现象”,即是不读书,不下功夫,不用心力。

反智现象之二:妄自尊大,盲目自信

伴随不读书,更易滋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妄自尊大。比如,某些诗友被人一夸赞,就自以为才堪李杜,远迈唐宋了。这种现象倒不值一驳,不过是不知而已。王和尚以为,中华五千年,诗词浩如烟海,其间巨擘方家,比比皆是,并且已经过时间之检验,如此来看,越深入进去,越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越用心力,越会认真谨慎,其轻狂浮躁之态度也会收敛不少。

有人问我:衡量诗词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我答曰“时间”。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真正有价值的诗文才能留存下来,除此无他。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7)

但是,诗词圈一个好笑的事情在于,很多人认为如今诗词之质量已经远超明清,直追唐宋了。王和尚对此不以为然。诚然,以如今很多人日写数十首的速度来看,以如今14亿国人的庞大数字来看,其诗词数量超过明清,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质量呢?

诗词最初之要求在于抒发性情,写真情实感。试问,如今多少诗是心眼中流淌出来的?有多少诗是空想编造出来的?诗趣神理且不论,善与美也放一边,连真尚且不能做到,何谈好诗呢?

毋庸讳言,如今社会环境已非昔日之“田园牧歌”,这消磨了诗存在之外因;而如今之教育,亦非古人之教育模式,没有了“诗赋取仕”的功能,这在内因又消磨掉了创作诗词之基础。而人心浮躁,诱惑繁多,更使诗心变得稀薄绵软。如此情况下,说传统诗词苟延残喘,似不为过,又何谈超越明清呢?

盲目自大,是一种精神鸦片,虚假繁荣,也只是一堆泡沫。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8)

况且,评价清朝诗歌,尚有许多大家,也有许多理论,煌煌在目,焉可避而不见?如今,有多少世所公认的大家,又有多少理论突破了古人的藩篱,如果没有,那请冷静。况且,诗歌的评价,需要时间,建国尚不足一百年,就敢称诗歌质量超过明清五百年?

你我只须努力,评价留给一百年后吧。

反智现象之三:盲崇唐诗,鄙薄明清

坚持诗词创作,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却又易滋生另一种心态:无限推崇唐诗,而贬低清诗、明诗甚至宋诗。赵翼曾有诗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朝皆有可观之作,为何单单推崇唐诗?非但普通诗友如此看,即便一些专家也常抱此观点,对此,王和尚甚为迷惑。

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危乎高哉,参天耸峙。但除了此峰,别山再无可看了么?我想这也是一种狭隘。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9)

唐诗为何是高峰?王和尚以为,首先,唐朝可说是中古最后一个贵族社会,其英雄浪漫主义,远非宋明可比;其创作也是站在汉魏六朝近八百年之积累,故厚积薄发,异彩纷呈。其次,终唐一朝,写诗人之数量,创作题材之丰富,留存作品之数量,均可称其最。

故而,唐诗既有历史积累的厚度,也有创作自由之宽度,更有体裁门类之广度,以此来看,唐诗被推崇,并无异议。

但这是从总量而言的,具体到个人对比,王和尚则以为毫无意义。钱谦益、吴伟业与杜牧,张籍,孰高孰低,如此比较,更多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无学术价值。概而言之,历朝历代皆有可观之诗,其间之高下之别,并无比较价值。群峰挺立,各有千秋,小草尚有生长之美,何必非要跟巨松修竹相比?

并且,王和尚坚持认为,诗词是向前发展的,人之思维深度也是不断推进的。以“进化论”而言,后来者往往居上,就诗词而言,宋明清诗文之技巧,文辞之锤炼,思想之深度,未必不若唐朝。因此,单纯鼓吹唐诗,其实是一种狭隘,秉此论者,可能未必看过全部唐诗吧?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10)

学术之比较是严谨而理性的,其间当然有高下之分。仅就创作者而言,似乎更应该开阔胸怀,兼容并蓄,一切优秀之作学习,应该是更理性的态度。

因此,王和尚在明清诗上,也着力不少,无他,互参阅读而已。

最后再分析下,为何唐诗名气这么大?

王和尚以为:唐诗质量确实高,但离不开持续的宣传的推动。

就明朝而言,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将唐诗推向遥不可及的高度。而古人有“崇古师古”的传统,认为一切都是先前的好,从心态上已经膜拜了唐朝。并且从明朝开始,大批学者开始整理唐诗,很多大型图书的编纂,比如《唐诗品汇》,《唐音癸签》等无形中对唐诗的整理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11)

到了清朝,关于唐诗的整理和编纂更加细密翔实,煌煌巨著之下,唐诗整体的影响力和压迫感更是不言而喻。这是在学术上的努力。就普及本而言,蘅塘退士所编之《唐诗三百首》,更是对唐诗的普及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诸位试想,如今国人谁不知“唐三百”,“宋三百”?细读过与否暂且不论,至少会留下唐诗最好的印象。

但是诸位不要忘了,明清文人在整理唐诗的同时,近六百年间,又有多少诗人在孜孜不倦地写诗?期间难道,无一可取?简单的逻辑问题罢了。

就学诗而言,明清诗歌,相对唐宋诗歌,离国人最近,其思想与行为方式也更容易理解,读明清之作,应该更有亲切感。崇唐而鄙清,舍近而求远,如此抱残守缺,固执己见,王和尚真是困惑不解。

学诗需要放下偏见,开张胸怀,兼容并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这是王和尚此文之结穴之处。

李清照最讽刺的诗(李清照狗屁不通)(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