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壳墙为什么稀少(走近600多年前的蚝壳墙)(1)

蚝壳墙为什么稀少(走近600多年前的蚝壳墙)(2)

蚝壳墙为什么稀少(走近600多年前的蚝壳墙)(3)

蚝壳墙为什么稀少(走近600多年前的蚝壳墙)(4)

蚝壳墙是我国古代沿海珠三角一带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古代加工技术还未成熟时,能工巧匠们将当地盛产的生蚝吃完后遗留下的壳废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蚝壳屋、蚝壳墙。近日,记者有幸来到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赵氏祖祠菉猗堂,见到600多年前建造、如今保存完好的蚝壳墙,在光影的作用下,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的墙体看起来非常壮观。

始建于明朝景泰5年的菉猗堂,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魏王的十五代后裔,为了祭祀祖先而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祠堂使用大量各式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绘画等雕饰,十分清新雅致。

特别是外面的蚝壳墙最引人注意,从整体看来菉猗堂的墙壁大约有60多公分厚,用了上百万只生蚝壳按规律排列,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据说能抵挡枪炮的攻击。正所谓“千年砖,万年蚝”,风风雨雨几百年的蚝壳墙至今仍然坚不可摧,非常牢固。

以蚝壳为墙是明代常见的建筑方式。那时候,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蚝壳墙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必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具有防盗功能。另外,选用蚝壳做建筑材料,多半还因为那时靠海吃海,吃蚝跟养蚝都较为普遍,蚝壳材料十分丰富,就地取材足够方便。

据称,菉猗堂的蚝壳墙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

(作者:本报记者杨学荣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