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康有为在金州游览时曾赋诗一首:“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遥记唐王曾驻跸,犹留遗殿耐人寻。”诗中所说的唐王驻跸之处,即是现在的响水观,它是辽南地区著名的道观,金州古八景之一的“响泉消夏”即指此处。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三举行庙会。

响水观,又称响水寺,位于金州大黑山西北麓。传说庙宇始建于唐代,据碑文记载,清乾隆、光绪、宣统及民国年间都曾修缮过。文革期间寺院被毁,1982年进行了全面恢复重建。

南粤四大名寺(康有为游览过的辽南名刹)(1)

进入响水寺景区,先看到的是“响水洞天”的大牌坊。越过虎溪桥,“道法自然”石刻、放生池、四角亭、曲桥回廊、蟠龙碧蟾等景观映入眼帘。

响水观依山而建,山门为歇山式二层建筑,配以赭红色墙垣,显得巍峨庄严。山门两旁的楹联上写着“功成炼石于今烈,德配皇天亘古新”,尽道后土娘娘的无限功德。门楣上“响水观”三字极见功底。

进入山门之后,即可看见正殿后土殿。殿门外廊柱上又悬有一幅楹联“坤德已通尘外意,慈云深接洞中天”,为清代金州海防同知衙门内的吴镜湖所撰。匾额篆书“后土殿”,为早年住持道士张永祥所书。正殿正中供奉后土娘娘,左右两侧分别供奉观世音和女娲娘娘。院内有池塘和五棵合抱粗的大树,清水绿荫,满院生凉。

南粤四大名寺(康有为游览过的辽南名刹)(2)

响水观分南北两院,进山门即是正殿后土殿。这是一座近十米高的硬山式三楹出厦殿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主殿建筑呈清晚期形态。三开间,阔约十一二米,七八米深,八九米高。

响水寺主殿为砖木结构,清水灰砖硬山墙,木屋架,小青瓦。瓦当、滴水做工不算精致,反而凸显了古朴的风格。屋脊正吻为盘龙,是典型的清代辽南作法。木柱,石柱础,木门窗,青石高台,伴随着袅袅香烟,极具历史感。

南粤四大名寺(康有为游览过的辽南名刹)(3)

正殿院落不大,右侧为山泉池,池中有鱼。院中有古树数株,树干粗壮,茂密参天。从山泉池引出一条石渠,几经转折,穿过后院,经先前提到的龙雕之嘴流落到下面的大池之中。这石渠宽、深都不过二十几公分,就在院落的地面上转折蜿蜒,泉水清澈透明,用手掬起些泉水,清凉入心脾,手感润滑而后又有轻轻地涩感。

后土殿右侧有一道垣门,额题“琴韵泉声”四字。门后有两方巨石,一曰“逍遥矶”,一曰“游仙床”,传说八仙游辽东时曾在此休息。

在巨石后面,有一纵深达四十余米的天然洞穴,泉水自洞中清清流出其声清脆如琴,故称“瑶琴洞”,洞内有瑶琴仙女的白石雕像。一泓有清泉从洞内流出,潺潺作响。泉水经洗茶池、放生池,绕过后土殿前方,流至山门外,从嵌在寺外壁上的龙口中飞泻而下,激落至蹲伏于水塘中的碧蟾口中,哗哗作响,飞传山谷,未到寺院已闻水声,故名“响水观”。

1927年,响水寺进行大修时,从山东省淄博张店来金州闯关东的知名雕刻匠裘吉庭专门设计了“卧蟾戏蛟龙”,后来在文革中被毁,70年代末修复响水观时又照原样重建。

南粤四大名寺(康有为游览过的辽南名刹)(4)

顺着石渠泉水,在正殿院落向左,就到了二进院落,这是配殿三清殿,供奉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神像。三清殿坐北朝南,与正殿呈垂直关系。

在三清殿院子面向山体的一侧,有一左一右两个月亮门。从月亮门进去便是后院,院内有精舍数椽,红色木柱木棱花窗,幽静古朴,是道士们的住处和客舍。在正对着右侧月亮门的山岩上,刻有康有为的题词。

南粤四大名寺(康有为游览过的辽南名刹)(5)

站在三清殿院内西侧,便可下望虎溪桥,以及更远的泉水湖。进山时的层层空间,依次清晰地陈列在眼前。空间由大到小有三个层次,泉水池面由大到小也是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高起转折,令人颇感心旷神怡。

在响水观的南坡上,还有一处碑林,收集了金州地区数十通明、清时代的古碑,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金州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