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公元1127年-公元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他用灵便的笔触、幽趣的语言描写大自然的一些细微场景,将奇快的感受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了轻巧生动的“诚斋体”

杨万里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杨万里名诗10首题目(取乎其上得乎其中)(1)

广师求益勤学早,赤心报国求功名

杨万里八岁丧母,他的父亲杨芾深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常忍着饥寒购买喜爱的书籍,曾仅用十年时间藏书数千卷。

在其父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勤奋读书、广师求益,曾从师于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人。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这四句诗,节选自王庭珪写的一首送行诗《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中表达了作为大丈夫,就应有赤子之心。杨万里读后,热血沸腾,将其作为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五年后,他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这首诗作于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春,是杨万里任零陵丞的最后一年,此时的他已经流露出对外面美好事物的向往。

不久,杨万里便如愿以偿,同年秋天离任回都城临安。未及赴任,父亲杨芾病故,杨万里在家丁艰。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并奉上政论《千虑策》。

《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等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教训,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了杨万里的政治主张。

杨万里名诗10首题目(取乎其上得乎其中)(2)

笔下何知有前辈,青出于蓝胜于蓝

自从结识众多名臣之后,杨万里可谓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顺风顺水。直到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杨万里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归家修养三年。

正是这三年,杨万里“思考人生”去了。他的诗作从重在字句韵律着义至浅近清新、情趣幽默,由“师前人”到“师自然”。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雅致的小景,在杨万里的妙笔下显得玲珑可人,情味浓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杨万里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畅谈时局。

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

杨万里奉上早已准备好的《荐士录》答道,“人才最急先务。”

宋孝宗亲自将杨万里升为东宫(太子)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给杨万里。

此后,大家开始称其为“诚斋先生”。如杨万里的好朋友陆游:

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

长歌为君定声价,赏音但须一夔足。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杨万里任秘书少监。此时,正好他的好友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好友十分高兴,自以为是升迁。久居官场的杨万里却不这么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读来朗朗上口。杨万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唯美的盛夏西湖图景,劝诫好友还是在朝中做官的好。

杨万里名诗10首题目(取乎其上得乎其中)(3)

隐逸不出与世绝,耄耋老人家中逝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觉得此乃下策,于是上书谏阻,进而得罪宰臣,改任赣州知州。

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毕竟他是三朝元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

同年八月杨万里谢病自免,回到老家吉水。自此隐逸,便与世绝。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雨原本没有情,杨万里却赋予以“妒意”。隔上一层珠帘去看远处幽美的境界,迷濛混浊。

这一层珠帘暗指官场,刚隐居的杨万里,仍旧关注官场的风云变化,关切国家的生死存亡。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是杨万里的名作之一,诗的情致表现于午睡后的倦态在“闲看”的过程中逐渐被排解开来。此时的杨万里已经归隐多年,已经完全习惯于当前的美好生活,优哉游哉。即使宋宁宗即位后多次召杨万里赴京,甚至给他封伯封侯,但他都辞谢不往。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杨万里安然逝世,享年八十岁。

杨万里名诗10首题目(取乎其上得乎其中)(4)

孔子教育学生时说: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杨万里出生书香门第,却不是名门望族。

他的父亲好读书,悟得“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真理,领着杨万里读名著、拜名师。

杨万里不负众望,勤奋好学,赤心报国,求得功名与利禄,终成名垂青史的一代诗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