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学成绩就烦(大学者也有短板)(1)

南宋大诗人、学者杨万里。

读《鹤林玉露》,甲编卷三《于宝》条载:

杨诚斋在馆中,与同舍谈及晋于宝,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诚斋,杨万里之号。杨万里为南宋文学四大家之一,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他作为馆阁词臣,居然把东晋有名的《搜神记》作者称为“于宝”,令我也感到吃惊,可见大学者也有软肋。

古人说“读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学海无涯,读书难遍,识有未逮,其实是极为正常的。并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注定要决定人们有选择地汲取知识。被舍弃的知识并非不重要,而是未进入关注的视野。所以,即便是看似常识的东西,不知道也并不奇怪,并不值得嘲笑。在今天不是也有不知“致仕”为何意的大作家吗?当然,学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还是博学多识为好。

读这段记载,令我赞叹的是杨万里面对被纠谬时的态度。作为长官,当下属在众人面前指出错误时,通常的反应是尴尬至极,继而恼羞成怒,甚至百般强辩。但大家自有大家的胸怀,气度自是与众不同。

面对有凭有据的指正,作为常人的杨万里,始初尴尬肯定会有,但他在一瞬间便转羞为喜,称赞作为事务员的吏人是他的“一字之师”。这比起本不知意而强作解人的态度来,何啻天壤之别。从此,杨万里的谦虚大度,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字师”的典故。

读这段记载,还让我赞叹的是吏人的勇气与率直。身为下属,给长官当众指出错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所以,还真令人感慨当时的上下级关系。那真是一种和谐。

吏人知“于宝”“干宝”之误,并且可以找出典据,还表明吏人的文化水平之高。

这也折射了宋代全社会的文化水准。

勇于认错,勇于指正,勇气可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实坦率实在是人生的大智慧。

媚尊隐误,强词夺理,不仅是蠢人愚行,还会害己害人。《鹤林玉露》在紧接着《于宝》之后,还有一条《帷帐》云:

绍兴省试《高祖能用三杰赋》,一卷文甚奇,而第四韵押“运筹帷帐”,考官以《汉书》乃“帷幄”,非“帐”字,不敢取。出院以语周益公,公曰:“有司误,非作赋者误也,《史记》正是‘帷帐’,《汉书》乃作‘幄’。”

周益公就是杨万里的同乡周必大。江西庐陵走出来的这两个人,一以文声名,一以政事闻。

在科举考试时,一个举子写了篇不错的文章,就是在第四句,为了押韵,写成“运筹帷帐”。成语到了宋代,基本已经固化,所以人们也熟知“运筹帷幄”这个出自《汉书》的词汇。考官不知这个“运筹帷帐”有着比“运筹帷幄”更早的出典,为了不担责任,就没录取这名优秀的士人。事后,那个考官跟周必大说起这个经历,熟读《史》《汉》的周必大立即指出典据在《史记》。

这是一个与杨万里认错相映成趣的事例。

以不知为知,以不误为误,害事害人。

有胸怀,有担当,错者错,是者是。

不胡猜,不主观,不固执,不以自我为中心,这正是孔夫子的教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王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