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后蜀蜀主孟昶首开宫廷画院,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并完备画院制度,宣和画院遂成后世画院典范。由此书画之风日盛,笔墨纸砚的生产与研究也是日臻化境,其它文房器如印章、镇纸、笔洗、水注、笔筒、笔架、墨床、墨盒、砚盒、臂搁等更是应运而生。置身文房,如入琅嬛仙境,别有洞天。
这件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水注,盘口直径4.2厘米,底部直径6.7厘米,高9厘米。整个器型像是一个缩小的盘口执壶。盘口,束颈,高肩略削,盘口两侧肩部一侧附管式短流、一侧附曲柄,均竖直上倾。弧形筒腹,无足,通体施青釉,底部露胎,淘洗洁净。肩部环饰几何纹样,筒身刻花牡丹纹。釉色融青拽翠、略带鹅黄,釉层雍容润泽,釉面光洁明晰。
器物尺寸:盘口直径4.2厘米,底部直径6.7厘米,高9厘米
水注,也称“水滴”、“砚滴”,属文房用具,滴水于砚的器具。有嘴曰“水注”、无嘴曰“水丞”,盛行于宋。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有载:“晋灵公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所用材料除竹、木、石、陶、瓷以外,更有玉、金、银、象牙、玳瑁、珐琅等多种,而宋以后资质材料渐成主流。造型殊异、雕琢精美,即可用亦可赏,雅称“文玩”,与士林一道共襄盛举,其功不可没。
宋代既是中国瓷业高峰,也是耀州窑的鼎盛期,其生产仍在黄堡镇中心窑场。“状如馒头的窑炉星罗棋布,烟囱林立,作坊鳞次栉比,商店、货栈比比皆是,炫鬻瓷货叩击时发出的铿铿声响清脆悦耳,招引顾客,卖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瓷器如山,商贾如潮,水面船队鱼贯,大路上车水马龙;作坊里轮子飞转,巧手下造型各异的坯体在诞生;作坊外石杵声声,劳作的号子在空中回荡。夕阳西下,座座窑炉喷薄的烈焰映红了张张古铜色的面庞,映红了荡漾的漆水和半壁夜空,炉火明灯十里不断,蔚为壮观……” (薛东星《耀州窑史话》);“地方故老相传,南北沿河十里皆共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所制之瓷,式样雅朴,刻划工巧,釉色精美,上裂冰纹。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亦弗能相匹,近年颇为中外人士所珍视,竟有囊巨资来斯地以重值觅购者。”(《同官县志.卷十二.工商志》)。
值此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更加簇新的时代,真可谓:体疲尚可足,几惊世界殊;砚池沁水注,开笔绘新图。
定古楼地址: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2695号艺术手工街三楼定古楼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