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跟电视剧中的形象相差甚远。

包拯本人是个官二代,父亲是个知县,宋朝官员工资很高,一家人不愁吃穿。包拯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白脸书生一个,身高不到165cm。因为包拯的前任开封府尹人称“赵黑子”,公正不阿,老百姓颇为喜欢,后世的文艺作品把两个人合二为一了,所以才有了陪伴我们童年的“包黑炭”。

29岁那年,包拯终于考中进士,朝廷安排了一个知县给他做,但是离家太远,包拯谢绝,要在家陪伴父母,朝廷又给了一个离家很近的监税官,但包拯还是辞谢。

之后父母去世,包拯守孝。

宋朝真实的包拯(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1)

《包青天》剧照

至今还是很感慨我们国家古代的守孝制度,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制度?太形式化。

在某种程度上,守孝制度限制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父母去世,官员回家守孝三年,很多动乱就在这种时候发生,朝廷需要稳定。

孝顺父母,更应该在生前。

包拯守孝期满,出去入仕。此时跟他同一届的进士们,已经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包拯从知县做起。

不过跟那个年代大多数官员不一样,包拯骨子里是个正直的不自私的人。他上任后想的不是怎么捞钱,而是让社会更好地运转。

权贵们为了利益更大化不可避免会触犯法律,所以包拯这样的执法者会有很多诱惑和馅饼。

但包拯讨厌这样的人。

“老子缺你那点臭钱吗?”

包拯真不缺钱,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要更多。

宋朝真实的包拯(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2)

《少年包青天》剧照

对他来说,精神上的纯净更重要。

所以包拯为官还是挺受老百姓喜欢的,老百姓能不喜欢吗?

包拯升得很快,没多久就成了知府。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治理能力还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很看重官员的“孝道”,包拯为了父母辞官,早被上头盯上了,所以从他踏入知县府衙大门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注定要步步高升了。

当然,还有同窗之谊。以前一届的同学们都混得不错,也有所照顾。提携一个以身行孝的大孝子,不是可以说明自身也是吗?

由于包拯清廉正直,所以上头把他提到了御史部门,专门监督弹劾那些贪官污吏。

御史需要正直的人,更需要勇敢的人。

包拯则是御史中的战斗机,敢于弹劾大BOSS,一封奏折不行就两封,两封不行就三封,……。曾经上奏时说话太激动,把口水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正史记载,绝不夸张)。

宋朝真实的包拯(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3)

包青天

庆历新政受挫都包拯也有很大关系。

包拯虽然正直清廉勇敢,但也有他的局限性。

他最成功的的地方在于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人设,正直无私。当然他本身也是一个这样的人。这点说来容易,其实很难。

所以他得罪再多的人,宋仁宗也不好杀他。

直到包拯干预太子人选。

包拯希望宋仁宗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所以包拯只能死了。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是个明君、仁君,由于宋仁宗纳谏这一块做得很好,所以给很多人造成软弱的表象。

宋仁宗绝不软弱,而且聪明绝顶,仁宗一朝,名臣辈出,让天下英才入他彀中,供他驱使。

宋朝真实的包拯(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4)

包拯

包拯干预太子人选没有私心,宋仁宗也知道包拯没有私心。

但包拯必须死。

因为宋仁宗很清楚包拯的性子,一根筋,认准了一件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皇位脉系的更换会引起国家震动,甚至天下大乱。

当然宋仁宗给了包拯体面,也需要给这个百姓心中的“包青天”体面。

包拯生病,宋仁宗赐药。十二天后,包拯卒。

上世纪70年代,包拯墓发掘,发现骸骨有中毒的迹象。

由于宋仁宗仁义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几乎没有人认为包拯的死跟他有什么关系。“有可能是死后为了防腐添加了药物,有可能是包拯得罪了权贵,被权贵谋害。”

包拯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皇帝赐了良药,然后就没能起来了。

其实包拯这一生都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以人为镜。

宋朝真实的包拯(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5)

包拯

,